李麗麗
(青海省大通縣畜牧獸醫站,西寧 810199)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又被稱之為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該疾病是一種以母豬流產、母豬早產、成年豬繁殖障礙、仔豬呼吸異常以及母豬腹內死胎為基本特征的傳染病。當前我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及動物疾病控制預防中心針對這種疾病,已經研制出了專用診斷試劑及治療該疾病的新型疫苗,但是對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還未能實現根本上的預防[1]。該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并且具有多種傳播途徑,懷孕母豬及發病豬是主要傳染源。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病毒是由病豬唾液、乳分泌物、鼻腔分泌物、病公豬尿液與精液,通過外界環境傳播,在飲水、豬舍、飼料、污水以及飼料用具中存在。病毒之所以能夠得到成功的傳播主要是因為它在水中能夠長時間存活,該疾病主要以豬生長環境間接傳播及空氣傳播為主,養殖戶豬群養殖規模越大,越具有更高的飼養管理密度,傳播危害性也因此而增大。
第一,發病特征不斷變化。有相關資料顯示,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并且不同產品的豬均可能會發病,高濕、高溫季節疾病發生率呈現出顯著增長的趨勢,且病程通常為7~15 d,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傳染性極強。與2006年相比,2007年發病病程更短,集中在肺、心臟等部位,出血壞死比例顯著增大,該疾病得到了持續性的感染,能夠在豬群中生存并在此傳播[2]。第二,發病具有較廣的流行范圍。在2006年我國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第一次發病,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南方地區在6-9月范圍內出現了上百萬頭豬的感染,不同身份的豬死亡率也不同,死亡率最高達到了50%,很大程度上嚴重打擊了我國的養殖行業,也造成了極為慘重的經濟損失。2007年我國已經有25個省份出現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有幾萬頭豬直接就地撲殺,對廣大養豬戶的養豬熱情及積極性造成了沉重打擊[3]。第三,當前尚未出現有效的防治藥物。雖然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防控過程中疫苗已經實現了生產環節,但在臨床實踐中疫苗質量還有待檢驗。除此之外,因為疫苗數量十分有限,并不能滿足20多個省份的疾病急用需求,想要實現全面的免疫還具有一定的難度,現階段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還在發生變化,因此臨床上需要加大研究病毒變異性的力度。
豬患病后體溫會升高,可以達到40 ℃以上,該病為一種伴隨著呼吸道癥狀的疾病,診斷時對豬群進行血液抽樣,鑒定結果為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檢驗陽性。病豬脾臟邊緣出現梗死灶,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血性梗死,肝臟、膀胱、心臟以及扁桃體等處均出現出血斑與出血點,體表面能夠觀察到針尖大的血斑[4]。顯微鏡下可見腎間質性炎,膀胱、肝臟、心臟等滲出性炎癥病變。需要嚴格而全面的診斷、檢測豬群的送檢樣品,需要注重樣品采集檢驗的全面性。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具有較強感染力、傳播途徑較多,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通過對豬舍環境的清潔有效控制該疾病的發生,若豬舍環境臟亂差,極其容易造成病菌的滋生。為了確保豬舍的衛生與清潔程度,必須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豬舍衛生的打掃,及時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流通[5]。同時還需要嚴格按照季節制定合理的通風方案,并在此基礎上保證豬舍的溫度。飼養員需要對工具進行高溫消毒,并對整個養豬場的環境進行消毒,對消毒產品給予定期更換,避免病毒對消毒產品產生抵抗性,還需要對豬群給予定期的消毒與清潔,豬舍周圍不應飼養其他動物,避免其他動物感染該疾病。除此之外,飼養員還需要加強豬群飲食的營養搭配。為了促進豬群免疫力的提升,確保飼料質量,需要在飲食上進行均衡搭配,若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豬群中出現,需要及時調整豬群喂食方法,通過飼喂方法促進豬群營養攝入的增加,從而實現豬群免疫力的提升。按照養豬場的具體情況,能夠將一定的青菜加入到飼料中,最大程度上降低該疾病造成豬群的死亡率與發病率。若該疾病十分嚴重,就必須將一定抗生素加入到豬群飼料中,促進其免疫力的增加,疫情發生時降低對豬群的傷害[6]。并且,想要有效防止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發生,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定期對豬群進行疫苗的注射,特別是剛出生的豬仔,更需要加強疫苗的注射工作,有效避免疾病的發生。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按照疾病發生的具體情況,對疫苗注射方案給予科學合理的制定,一旦出現了病豬需要及時進行隔離,若感染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需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我國動物防疫法,對病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的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屬于一種病毒性疾病類型,一般與繼發性病毒、寄生蟲以及細菌感染相混合,很大程度上造成豬群死亡率的加快。抗菌藥物的應用很大程度上能夠對病毒繼發性給予控制,例如青霉素、泰樂菌素、氟苯尼考以及阿莫西林等藥物,在豬群飼料中將藥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入其中[7]。工作人員需要在用藥的過程中對豬群情況給予考察,連續使用2個星期之后需要減少藥物攝入量,后兩個星期藥物用量減半。并且要嚴格按照豬群臨床癥狀進行藥物的合理應用,對不同藥物進行聯合使用,用藥時間通常在7~12 d范圍內。因為豬群發病后食欲有所下降,可以通過一定比例藥物溶入飲用水中的方法促進藥物應用效果的提升,防止豬群采食量的降低而導致藥效失效的問題,從而錯過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最佳治療時間。
作為一種免疫抑制疾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很容易繼發多種其他病原感染問題,20世紀90年代,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傳入我國,其作為嚴重的傳播性疾病,必須及時加強有效的防治,盡量減少造成的經濟損失。文章主要圍繞著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產生的基本情況、診斷防治及治療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基本措施展開了論述與探討,目的是最大程度上降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發生幾率,提升豬的生存率,切實提升我國養豬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