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彬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思坡鎮畜牧獸醫站,宜賓 644019)
禽巴氏桿菌病是養禽生產中經常發生的一種疫病,又常常被稱為禽霍亂、禽出血性敗血癥,誘發此病的是多殺性巴氏桿菌,主要經過接觸傳播,敗血癥為此病的典型癥狀,發病一般為急性過程,此病的感染率較高,致死率也相對較高,獸醫臨床中也有的呈現慢性過程,病愈后對生產性能會有很大的影響。此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流行范圍非常廣泛,是制約養禽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傳染病,對養禽場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影響,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病的流行特點可以大致了解,雞、鴨對巴氏桿菌易感性強,常常通過接觸感染發病,如飼料和飲水被巴氏桿菌菌株污染后,恰被健康的禽群采食或飲用,或禽群呼吸了彌漫有巴氏桿菌的空氣或家禽皮膚有傷口接觸了病菌都可以感染發病。隨著養禽業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巴氏桿菌的流行也沒有了季節性,一年四季都有發病的情況出現。但農村散養的家禽發病還具有規律性,高發期多集中在夏、秋季節,多為散發,呈地方性流行[1-2]。在養禽生產中,粗放的管理,采光差、濕度較大的禽舍,再加上擁擠的禽群,沒有良好的通風設施,空氣污濁,常成為此病的誘發因素。禽類之中,雞最易感,尤以體質強健,營養良好,產蛋率高的雞發病率高。
巴氏桿菌病的臨床癥狀比較典型,依此也可以做出初步的診斷,獸醫臨床中常見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種類型。
1.2.1 最急性型
這種類型多出現在流行的初期,以成年的產蛋雞、產蛋鴨發病較多,其中產蛋率高、體質強健的家禽最易發病。臨床上沒有明顯的發病癥狀,來不及采取措施,家禽就會死亡[3]。
1.2.2 急性型
此種類型在流行的盛期較為多見,發病家禽有明顯的癥狀,如體溫升高,有的高達43~44 ℃;病禽沒有食欲,進食量少;精神萎靡不振,羽毛蓬松凌亂,翅膀低垂,在角落瞌睡;呼吸道癥狀也比較明顯,呼吸次數增多,口鼻中有泡沫狀的粘液流出;病禽出現腹瀉癥狀,排出的糞便有腥臭味,顏色為污綠色或紅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禽會因為高熱、腹瀉而導致脫水,最后衰竭而死。發病一般持續1~3 d。
慢性病例多出現在流行的后期,隨著病情的發展,有的病禽轉化成慢性型,此類型的癥狀比較輕微,如呼吸道出現炎癥、咳嗽、打噴嚏,或者由于關節炎引起跛行。如果此時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導致病情持續時間較長,那么病禽就會由于長期的不良影響,導致營養缺乏,消瘦,生產機能消退,產蛋的家禽甚至停產,個別的病例即使康復,生產性能也長時間不能恢復,給養殖場帶來很大的損失。
最急性型病例剖檢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外觀可以觀察到冠、肉髯的顏色為紫紅色,有的病例在心外膜上出現微小的出血點。
急性病例有明顯的病例變化,主要以敗血癥為主,在皮下組織、心外膜、腸系膜、腸漿膜等部位出現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在胸腹腔、氣囊等部位有滲出物,腸粘膜出血,其中十二指腸的癥狀最為明顯,粘膜紅腫,有彌漫性出血,甚至可以觀察到腸內容物中混有血液。肝臟也有典型的病變,質地變硬變脆,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壞死灶,顏色為灰白色或灰黃色。
慢性病例的癥狀表現不一,因病菌侵襲的部位不同,臨床癥狀有所差異。病變在呼吸系統,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氣管內有分泌物,出現炎癥,肺部質地變硬;還有的病變發生在關節部位,關節腫大、變形,關節腔內有炎性滲出物。產蛋家禽感染后,有的卵巢出現病變,卵巢出血、破裂,腹腔內有卵黃樣的物質。
首先采集病料,采集部位一般為心血、肝、脾等,過程為無菌操作,以免感染其它的病菌。然后再做成推片或涂片,如病料為液體就做成推片,如為固體,則做成涂片,染色常用堿性美藍法、瑞氏染色法或革蘭氏染色法。處理好后,放在顯微鏡下鏡檢可以觀察到兩極濃染的短桿菌,就可以做出初步判斷。
用于分離培養的病料多為血液或滲出液,用于培養病菌的材料為鮮血瓊脂和肉湯,將病料接種在鮮血瓊脂平板上,在溫度為37 ℃的條件下分離培養24 h,可以在平板上觀察到無色透明的小菌落,后逐漸變為比較淡的灰白色,沒有溶血區。如果采集的病料來自急性死亡的家禽,病料中含有的病菌數量少,就需要在肉湯中先培養,以增加病菌的數量,然后再取肉湯培養物接種在鮮血瓊脂平板上進行觀察。還可以取培養后的菌落制成涂片,進行鏡檢。
對巴氏桿菌分離培養,動物試驗比分離培養效果要好,動物試驗不僅可以對菌株進行分離,還可以觀察其致病性。小白鼠和家兔是常用的試驗動物。首先按照1∶10的比例將被檢病料和滅菌的生理鹽水制成懸液,然后在小白鼠或家兔的皮下接種(需要注意的是,用家兔作試驗,要在試驗前確定家兔不是帶菌兔),接種量分別為0.2 mL和0.4 mL。接種后對試驗動物進行觀察,如果其在10 h之內或1~3 d內死亡,說明病料中含有病菌,然后對病死的試驗動物進行剖檢和鏡檢,進行確診。
血清學檢查是快速診斷疾病的方法,常見的有玻片凝集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其中玻片凝集試驗操作比較簡單,被檢家禽的血清和菌體抗原混合后5~7 min內發生凝集反應,就可以判斷為陽性,不凝集的為陰性;間接血凝試驗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最高,當患病雞的間接血凝滴度在16~32倍以上時,就可以判斷為陽性[4]。
為了避免從外部帶進疫病,可以采用自繁自養的生產模式。生產中,不得不從外地引進種禽,首先要對引進的地方、養禽場進行考察,確保沒有疫病,引進后要隔離飼養1個月以上,如果沒有異常,才可以混群飼養。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做好消毒措施。
預防禽巴氏桿菌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做好預防免疫。常用的疫苗有弱毒菌苗和滅活菌苗兩類[5],養禽場可以根據當地禽巴氏桿菌的發病規律以及正常的發病情況,采用合適的疫苗進行預防。
禽群中如果有發病情況,要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將病死的家禽以及污染物進行深埋,養禽場周圍、禽舍、料槽、水槽等都要用適合的消毒藥物進行清洗和消毒。對于發病的家禽,要第一時間進行隔離,并積極對癥治療。如果發病的家禽數量較多,可以通過在飼料或者飲水中添加藥物進行治療。選用藥物的時候,首先要進行藥敏試驗,然后根據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或抗生素進行治療,如0.2%紅霉素液飲水,喹乙醇0.2~0.3 g/kg拌料,連用1周,或在飼料中添加氟哌酸0.5 g/kg,連喂3~4 d,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個別雞只發病,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