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穎
(吉林省食品檢驗所 吉林省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核中心,吉林 長春 130033)
人參產業是吉林省的特色資源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吉林省人參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85%和全世界總產量的70%,出口占世界總量的60%。吉林省人參產業的發展對中國醫藥、保健、食品等行業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為發揮食品審核工作對人參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筆者走訪了通化縣、集安市、延邊、琿春、撫松5市(縣),對9戶有代表性的人參加工企業進行調研。通過走訪企業、組織座談,對吉林省人參深加工產品的發證狀況及存在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詳細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此次調研,走訪了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康美新開河(吉林)藥業有限公司、吉林紫鑫初元藥業有限公司、琿春華瑞參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據企業介紹,國外人參產品類型豐富,產品線長,吉林省盡管有巨大的種植資源優勢,但遠沒有獲得產業上的優勢。這與我國人參消費文化尚待培養、人參產品研究尚在起步等原因密不可分,企業紛紛表示吉林省人參產業前景廣闊,但需要政府給予積極扶持,尤其是政策和法律支持,為產業發展和企業壯大提供不竭動力。
作為省內專業的食品審核機構,吉林省食品檢驗所吉林省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核中心重點從發證類別、生產工藝、質量標準、市場銷售等角度了解人參深加工產品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下是通過調研了解到的一些問題。
2012年衛生部批準人參為新資源食品后,從審核發證類別看,吉林省人參加工產品主要有人參飲料(液體飲料、固體飲料、發酵型果蔬汁飲料)、壓片糖果、代用茶、酒類、其他食品(人參粉、人參片、人參浸膏、人參提取物、模壓紅參)等,除“其他食品”以外的人參制品都有相應的審核細則,但大量人參產品還只能按“其他食品”類別發證,無法體現出人參產品屬性,不利于產業整體規范和長期發展。
目前,吉林省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保鮮人參和整支人參,按初級農產品銷售,調研中,有企業詢問,如果將人參進行預包裝,并加入一定的生產工藝,如修剪整形、乙醇浸泡、烘干滅菌、充入氮氣等,產品外銷附加值有所提高,但是經過這樣的加工工藝能否定義為人參加工產品,并納入發證范圍。
按照國家總局要求,食品生產與藥品生產不能共線生產,但是由于一些人參加工企業存在食品生產線和藥品生產線,部分前期處理設備功能相同,如重復投資,企業生產成本必然上升。如,紅參產品生產中,無論是生產中藥飲片還是生產人參食品,都要進行前處理,包括刷洗—蒸制—干燥,此過程對于各企業的生產工藝類似,企業提出能否共用前處理設備,以節省生產資源。這種情況是否屬于“共線生產”尚不明確。
另外,人參生產加工工藝多為提取濃縮,如藥品的人參口服液、保健品的人參滴丸、食品的人參浸膏、人參飲料等產品均有提取濃縮過程,二者工藝基本相同、設備相同、只是使用原料不同,是否可以援引藥品清場制度,共用提取濃縮設備。
如果同一集團公司,既有藥品生產、又有食品生產,是否可以將藥品車間生產的符合食品要求的人參提取物作為食品原料進行食品生產。
企業反饋,人參提取物有人參總皂苷、人參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成分,如果進一步采取離心分離技術,將提取物中的雜質分離提純,獲得的產品是否還屬于食品。
按照現有工藝要求,將人參軟化、切片、滅菌制成人參片,目前按食品發證,這樣的產品與中藥飲片生產工藝的區別不大,人參食品與人參保健品的界定尚不明確。
《吉林省人參產業條例》明確規定人參包括人參和西洋參,而衛生部2012年發布的《關于批準人參(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的公告》中只規定了人參(5年及5年以下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沒有將西洋參列入新資源食品,影響了西洋參產業的發展。
目前其他食品沒有審查細則,審查依據主要為企業標準,建議參考云南省制定的《三七花莖葉產品審查細則》,由吉林省建立“人參產品”地方特色食品審查細則,引導人參產品走上更為規范發展的道路,通過單獨類別管理,可以更好地突出吉林省人參產品優勢,明確地域特色,加強原產地保護。
劃分食品和原料的標準為是否進行了一定的加工,使產品的性狀等發生了改變。經過簡單加工工藝制成的人參產品不宜定義為人參加工產品,仍按初級農產品處理。如能按上條建議制定人參產品審查細則,為擴大人參制品范圍,提高產品附加值,可再行考慮納入發證范圍。對于人參食品與人參保健品概念界定尚不明確問題,亦可采取此種處理。
此問題因涉及生產細節,建議再行向國家局請示,以總局回復意見為準。
西洋參屬于五加科人參屬,產自加拿大的稱為“西洋參”,產自美國的稱為“花旗參”,是引進的外來物種,在功能屬性上與人參差異很大。人參是我國傳統植物,有別于西洋參,衛生部將人參列入新資源食品,其本意應包含保護、發展本土物種,西洋參種植雖然已達一定規模,但一定時期內,西洋參還難以達到人參應享有的保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