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
(光華雙語學校,四川 廣漢 618300)
中國《體育法》中提出了一個重點性建設就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伴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很多人都選擇健美操作為自己的鍛煉項目,分清舞蹈與健美操之間存在的關系與區別,將合理的舞蹈動作融入到健美操實際操作中將更加有利于健美操這項運動的發展。
健美操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它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健美操以健、力、美為特征,并融合音樂、舞蹈、體操是一種大眾健身方式,通過徒手和器械進行練習,達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的,它具有競技性、觀賞性和娛樂性。
健美操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傳入中國。最開始引入的健美操是非洲民間舞蹈和基本體操結合的迪斯科健美操,后將中國民間舞蹈、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武術與歐美健美操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徒手健美操和輕器械健美操。
舞蹈作為健美操的基礎,它使得健美操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健美操是以剛柔性動作為主要特征,而剛柔變化主要表現在于舞蹈的動作力度上。舞蹈的動作形態和健美操的強度、變化、節奏等特點相同。抒情性的舞蹈符合休閑娛樂性的健美操,它們都具有舒展、柔和、流暢等特征。
舞蹈基本姿態和形態的要求是:立頸、收顎、兩眼平視前方、形成頭部正直;沉肩、挺胸,立腰、挾臀、成立正姿勢。
健美操由身體的頭、四肢、軀干、手型、步伐等相互配合而成。我們所運用的健美操動作,基本上都是來源于舞蹈當中的基礎動作。
3.1 內容與范圍的差異
舞蹈是屬于行為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如街舞、爵士舞、倫巴、恰恰舞、芭蕾舞、民族舞蹈等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節奏性、娛樂性等特征。健美操是以健身健美為主要目的,結合不同的元素,使人們在健身健美中表現出各種不同心態。
3.2 音樂特點的差異
各種舞蹈音樂風格的特點也是不同的。如抒情、旋律和節奏。它所展現的情節內容及情感,再加上音樂的語言和舞蹈語言來表達和反映主題。健美操是屬于有氧運動,他的特點就是音樂節奏感比一般舞蹈強,通過激情和大膽的表現風格并以打擊樂為主旋律。
3.3 動作表現形式的差異
舞蹈是以表演為主的一門藝術,每個舞蹈動作或一組舞蹈動作都來源于生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真實的行為表現,它用人的肢體語言來闡述我們想要表達出的寓意。健美操以健身、健美、鍛煉為目的。在動作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感覺色彩;在設計動作的過程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舞蹈動作的分類:抒情性動作、剛、柔性舞蹈、配合性動作、動作性舞蹈、舞蹈造型。根據人數的不同可以分為:單人、雙人和多人動作。分清“舞”與“操”關系,把復雜的舞蹈動作進行剖析使其簡單化,把舞蹈動作變成實用、簡單明了的健美操動作。
4.1 抒情性動作。抒情性舞蹈動作中健美操運用了它的舒展、柔和優美的特點。健美操在表演的時候借鑒舞蹈的抒情性,體現優美大方的健美操動作,讓人們在健身健美鍛煉中能夠得到身心愉悅和放松。
圖3(a)是氧化石墨烯的透射電鏡圖。從圖中很明顯地看到GO的結構是片狀的。(b)圖是高倍率下的TEM,能夠看出GO沒有晶格存在,其插圖的電子衍射是環形的,這說明GO的結構是無定型的。圖3(c)是經遠紅外光波處理4 min后得到的還原氧化石墨烯的透射電鏡圖,能夠發現,還原氧化石墨烯的片層大小是幾平方微米,其表面有褶皺和小孔,有利于離子的運輸[25]。其高倍率下的電鏡圖(圖d)顯示了單層結構的石墨烯,插圖也能明顯地看到六方晶格。
4.2 剛、柔性舞蹈。舞蹈中的街舞、爵士舞、當代舞,動作力度感強、節奏變化快,它們也是健美操最主要的素材。在競技健美操運動中,舞蹈中的柔性動作很少,這一般都是運用在開頭和結尾。
4.3 配合性動作。在舞蹈中的我們時常看到趣味配合、托舉等,而這些配合都可以用在健美操表演中。在競技健美操運動的雙人與多人項目中,必須要有相互配合的動作。
4.4 動作性舞蹈。爵士舞和街舞等具有很強的動作性,他們的基本動作包括:屈臂、抬臂、轉頭、擰身、動肩、出胯等動作。動作性舞蹈強烈的節奏感、動作變化、力量感等均為健美操動作提供了素材。
4.5 舞蹈造型。舞蹈造型具有對稱性、高低性、隨意性,它是競技健美操動作的題材。將這些造型性特點運用于有氧健身運動中來以達到健身、健美、鍛煉的目的。
在健美操的編排中,適當加入舞蹈動作以達到健身目的。由于健美操是以鍛煉身體為主,在加入舞蹈動作時,盡量避免復雜的舞蹈動作,做到將舞蹈動作簡潔化但不失美感。
參考文獻:
[1]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3] 牛乾元.健美體操[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2:6-9.
[4] 王兆麗.淺析健美操的健與美[J].山東體育科技,2002:(02)
[5] 李芳芳.健美操的起源與發展綜述[J].搏擊(體育論壇),2012:(10).
[6] 崔飛鵬.舞蹈與音樂的關系漫議[J].大眾文藝(理論),2008:(03).
[7] 鄧晞翎.影響健美操表現能力的因素[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03).
[8] 劉慶青.試論健美操的審美因素及其構成法則[J].浙江體育科學,1998(04).
[9] 鄧希翎.影響健美操表現力的因素[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1):52-53.
[10] 崔玉蘭.論健美操的分類與特征[J].湖北體育科技,1997:(01).
[11] 陳鳳珍,石儉.創編健身健美操融合民族舞蹈因素的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9:(02).
[12] 宋曉芬,曹竟成.淺析健美操與舞蹈之間的運動技能遷移[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