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風全,鄧小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市畜牧獸醫站,塔城 834700)
牛傳染性腹瀉病的發生,通常和多種致病菌因素有著密切聯系,是牛養殖過程中的多發病和高發病。牛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沙門氏菌、傳染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冠狀病毒都可以導致牛出現嚴重的腹瀉癥狀。很多養殖戶在防治牛傳染性腹瀉過程中,由于不能第一時間明確病原類型常常導致防治效果差,治療針對性不足,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因此,在進行牛傳染性腹瀉防治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具體診斷結果,進行針對性防控。牛傳染性腹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節發病最高,隨著牛年齡下降,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1]。為了有效預防牛傳染性腹瀉發生,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經濟損失,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案例,就一起牛傳染性腹瀉的診斷和防治進行分析,現將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新疆塔城市一養殖戶于2017年10月13日向當地獸醫站報告,他養殖的牛群中出現異常發病情況,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然后出現腹瀉癥狀。接到求助后,獸醫立即趕往發病養殖場,獸醫到場后,飼養戶向獸醫反應牛群一出現發病情況,就立即將患病牛隔離單獨飼養,并對牛舍進行了1次全面消毒,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進行肌肉注射治療,但沒有取得明顯效果。發病3 d后,牛群中陸續出現發病牛。通過檢查發現,該養殖戶并沒有嚴格按照當地獸醫部門制定的免疫程序進行嚴格免疫,飼養條件較差,牛舍通風不良,地面潮濕,糞便堆積,在牛舍中存在濃郁的氨氣味。結合整個發病經過和養殖戶整個飼養條件,獸醫懷疑是某種致病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牛傳染性腹瀉。通過進行全面診斷,立即為該養殖戶制定了有效性的防控措施,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避免養殖戶損失進一步擴大。
該養殖場成年牛和犢牛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病癥狀,其中發病最為嚴重的是犢牛。發病后患病牛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體溫升高到41℃,呼吸急促,然后出現嚴重腹瀉癥狀。其中犢牛腹瀉癥狀更為嚴重,先是排出惡臭稀便,然后排出水樣稀便,有時在糞便中夾雜大量血絲和粘液。患病犢牛臥地不起,身體迅速消瘦衰竭,在發病4 d后,有2頭犢牛衰竭死亡。成年牛主要表現為高熱昏迷,食欲廢絕,脈搏跳動急速,呼吸困難等癥狀。成年牛腹瀉癥狀較輕,糞便呈現粥樣,有時在糞便中夾雜血絲和粘液,并出現劇烈腹痛癥狀。
解剖兩頭病死犢牛主要表現為一般敗血癥變化,漿膜和粘膜嚴重充血出血,實質器官變性。其中胃腸道呈現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病變,炎癥病變位置主要集中在皺胃和小腸后段,腸系膜淋巴結,腸孤立淋巴濾泡和淋巴集結增生,均呈呈現髓樣腫脹或者髓樣變。2頭病死犢牛脾臟腫大明顯,質地變軟,并存在淤血和急性脾臟發炎。在肝臟表面存在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灰黃色或者灰白色小病灶,組織學檢查發現肝臟細胞嚴重壞死,出現滲出或者增生灶。2頭病死犢牛腎臟出現出血性和灰白色壞死病灶。其他臟器病變不明顯。
無菌環境下采集上述病死毒牛肝臟、脾臟、腎臟、腸系膜淋巴結和典型臨床癥狀患病牛新鮮血液制成的血清。將病料制成觸片,火焰固定后經革蘭氏染色,充分干燥鏡檢,鏡檢可以發現革蘭氏陰性染色的,兩端鈍圓,著色不均勻,無莢膜無芽孢,能夠運動的小桿菌。
將上述病料接種到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培養基、SS培養基、肉湯中,37℃恒溫培養24 h,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直徑約2 mm圓形中間突起,半透明,光滑的致病菌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細小無色、透明、光滑、圓形的菌落。在SS瓊脂培養基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肉湯均勻混濁,在試管底部存在少量灰白色沉淀物。小心挑取分離得到的致病菌,接種在三糖鐵斜面培養基中[1],先進行穿刺處理,后將致病菌劃線接種在斜面上,37℃恒溫培養48 h。接種部位變紅,底層變黃,并產生氣泡,產酸產氣[2]。
將分離得到的致病菌,分別進行生化反應試驗,37℃培養24 h。結果發現該種致病菌能夠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甲基紅實驗陽性,能夠產生硫化氫,能夠運動。不能發酵乳糖蔗糖,VP試驗、靛基質試驗陰性。
選擇使用牛傳染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冠狀病毒熒光抗體進行熒光實驗,檢測結果顯示,上述三種病毒均為陰性。由此可以確診為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牛傳染性腹瀉。
挑取分離得到的致病菌,按照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實驗[2],結果發現該種致病菌對諾氟沙星、恩諾沙星高敏,對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鈉不敏感。
本次診治共出現患病牛23頭,治療前死亡2頭,全部為犢牛,治療無效死亡3頭,2頭犢牛,1頭成年牛。在具體治療過程中,要選擇高敏抗生素對癥治療。選擇98%的乳酸諾氟沙星粉劑,每1000 kg飼料拌料100 g,讓患病牛自由采食,連續使用5 d為1個療程。對于不能自由采食的患病牛,每100 g藥粉兌水1000 kg,灌服,每天2次,連續使用5 d為一個療程。同時選擇使用5%的碳酸氫鈉注射液50 mL,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200 mL,10%的氯化鉀注射液10 mL,維生素C注射液5 mL,混合后1次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續使用3 d為1個療程,強化補液,避免酸中毒。同時整個牛群使用葡萄糖50 g,氯化鈉9 g,氯化鉀1.5 g,水1000 mL配制成補液鹽,強化補液,增強牛群抵抗力,避免患病牛,因為嚴重脫水而導致死亡。采用上述治療手段治療8 d,除3頭牛治療無效死亡外,剩余患病牛恢復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繼續發病。
沙門氏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牛胃腸道內,屬于條件致病菌,通常情況下不會表現出致病能力,當牛群身體抵抗力受到外界應激因素影響下降時,就會為該種疾病發生提供條件。因此做好預防工作,是控制該種疾病發生的主要措施。日常要注意牛舍保暖,尤其是冬春季節,要保持牛舍清潔干燥,及時將糞便清理出牛舍,強化通風,排出有毒有害氣體。加強飼養管理,增強牛群身體抵抗力。犢牛出生后要保證犢牛早吃乳,減少各種應激因素[3]。同時,還應該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養殖場入口,牛舍門口都要設置消毒設施和消毒池。疫病的流行季節,每周消毒1~2次,降低外界環境病原數量。疫病高發時期要堅持每天消毒1次,并做好工作人員進出牛舍以及車輛進入養殖場的消毒工作。病死牛要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制度,禁止上市銷售。日常要做好牛群體檢查工作,采用直腸拭子和陰道拭子檢查,及時將陽性帶菌牛檢測出來進行治療,或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淘汰處理。發病后應該立即將患病牛隔離,在明確致病菌類型后,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同時使用常規消毒劑堅持發病期間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消毒1次,連續使用1周,以后每周消毒1~2次。同時還要做好妊娠母牛管理工作,為妊娠母牛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給予營養合理的全價飼料。冬春季節要盡量減少飲用冷水的頻率,對飲用水進行加溫處理,避免不良因素對牛群造成應激。
參考文獻
[1] 李秋梅.牛傳染性腹瀉臨床癥狀及防治對策探究[J].當代畜牧,2016(35):69.
[2] 謝太平.犢牛傳染性腹瀉的防治[J].中獸醫學雜志,2016(6):26.
[3] 易檢祥.淺談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發病特征與防治對策[J].科學種養,2015(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