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蔣洪梅
(1.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內江 641100;2.四川恒通動物制藥有限公司,內江 641000)
微量元素是動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元素,雖然動物對其需求量較少,但是當飼料中缺乏時,將會對動物的生長發育造成極大的危害,因而在動物日常飼養管理中,我們都要補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生產實踐中補充微量元素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加入飼料或飲水中混飼、灌服、舔食等,這些方法目前在眾多大中型養殖場中廣泛使用,但它們存在浪費大、補充效果不確實等一些列弊端。為了更好地控制養殖成本,提高微量元素制劑的使用效率,我們考慮把動物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混合、溶解,制成針劑,利用注射的途徑來補充動物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這樣不僅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微量元素及其制劑的使用效率,同時其補充量精確到了每一頭畜禽,效果確實。下面將這種注射液的制備工藝報道如下。
檸檬酸鐵(分子式C6H5FeO.5H2O)、硫酸鋅(分子式ZnSO4.7H2O)、硫酸銅(分子式CuSO4·5H2O)、硫酸錳(分子式MnSO4·H2O)、硫酸鈷(分子式CoSO4·7H2O)、亞硒酸鈉(分子式Na2SeO3·5H2O),純度均為AR級,購自上海天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射用水;氫氧化鈉(NaOH)緩沖液。
分析天平;1000 mL容量瓶;布氏漏斗;2 mL 曲頸易折安瓿,購自濮陽市魯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1000 mL燒杯;玻棒;pH試紙;單針豎式灌注器,RFJ安瓿熔封機,購自吉首市中誠制藥機械廠;高壓滅菌鍋;YZ1/20型安瓿印字、包裝機,長沙中南制藥機械廠。
2.1.1 生產環境的清潔消毒
由于注射劑是直接注入動物體內的,因而對生產環境和設備的要求較高。要求整個生產區域在靜態條件下檢測到的塵埃粒子數、浮游菌數或沉降菌數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一般生產環境用0.1%的新潔爾滅噴霧消毒,按先上后下、先物后地、先折后洗、先零后整的原則進行。而后用帶有消毒劑的拖把、抹布擦洗地板、墻壁,半小時后用注射用水沖洗干凈,使生產環境達到萬級潔凈區。此外,生產環境的濕度應控制在45%~65%,最大不超過75%。
2.1.2 原料的準備
依據配方,利用分析天平準確稱取檸檬酸鐵(C6H5FeO7·5H2O)8.0 g、硫酸鋅(ZnSO4·7H2O)3.5 g、硫酸銅(CuSO4·5H2O)1.8 g、硫酸錳(MnSO4·H2O)0.8 g、硫酸鈷(CoSO4·7H2O)0.8 g、亞硒酸鈉(Na2SeO3·5H2O)0.1 g置于潔凈的燒杯中備用。
2.1.3 注射容器的處理
注射劑(尤其是小容量注射劑)的盛裝容器主要是安瓿,試驗中選擇2 mL曲頸易折安瓿,要求所選擇的安瓿為棕色,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用離子交換水灌瓶蒸煮,而后用注射用水沖淋,而后置于180 ℃的烘箱中干熱滅菌1.5 h。
2.1.4 其他容器設備的處理
主要包括燒杯、容量瓶、漏斗、單針豎式灌注器等的清洗、消毒。燒杯、容量瓶等先用蒸餾水清洗3~5次,再用注射用水沖洗2~3次,并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備用。布氏漏斗、單針豎式灌注器先用2%~4%的NaOH消毒,再用蒸餾水清洗3~5次,最后用注射用水沖洗2~3次,烘干備用。
將準確稱量的藥品倒入潔凈的燒杯中,向燒杯中倒入600 mL注射用水,將燒杯及其內容物置于80℃的恒溫水浴鍋中加熱溶解,并不斷用玻棒攪拌,直至燒杯中藥品完全溶解為止。過濾裝置選用布氏漏斗,粗濾時先用紗布墊在漏斗底部,在紗布上鋪一層活性炭,而后再鋪上一層紗布,將配制好的藥液倒入漏斗中過濾。粗濾完成后,將漏斗中的紗布和活性炭取出,在漏斗中放入直徑為1 um的多孔塑料,將粗濾后的濾液再次倒入漏斗中精濾。將精濾后的濾液倒入1000 mL的容量瓶中,再緩慢倒入注射用水,直至藥液的總容積達到1000 mL時止。
依據《中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注射劑的pH值為4.0~9.0之間。用氫氧化鈉(N a O H)緩沖液(0.1 mol·L-1)調節制劑的pH值,觀察調整后制劑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劑比較)和澄明度,確定出藥液的pH為4.5~6.5。結果表1:

表1 pH對畜禽用多種微量元素注射液澄明度與顏色的影響
選用單針豎式灌注器進行手工灌注。首先將配置好的藥液倒入豎式灌注器內,利用定位螺絲和微調螺絲將灌注體積調整為2 mL。上提灌注器的唧筒,使筒內壓力減小,下活塞開放,上活塞關閉,將藥液吸入;而后再下壓灌注器唧筒,增大筒內壓力,使上活塞開放、下活塞關閉,將藥液注入準備好的安瓿瓶內。如此反復,進行灌注。在灌裝時一定注意不要將藥液噴灑在安瓿瓶壁上,灌裝結束后向安瓿內通入氮氣一次。
灌裝好的安瓿要及時熔封。熔封時首先連接好熔封機的燃氣管道,插好電源,打開電源開關,而后慢慢開啟燃氣針型閥,直到點著針頭,慢慢開啟助燃氣針型閥,直到兩個針頭發出細長藍色火焰為止,此時熔封機處于工作狀態,藍色火焰越長越好。調整火焰的位置和高度,使火焰處于托盤中心和安瓿拉絲位置處,把灌好藥液的安瓿放置于托盤上,并徐徐放入火焰中心,左手勻速轉動瓶子,等燒到煅紅色時右手用鑷子把上截拉掉即可。安瓿熔封時應嚴密,無縫隙、不漏氣,頸端應圓整光滑,無尖頭及小泡。
將分裝好的安瓿置于滅菌柜中,向滅菌柜通入100 ℃飽和蒸汽30 min,即可達到滅菌效果。
滅菌完成后,立即對安瓿進行檢漏。向滅菌后且溫度較高的滅菌鍋內加入有顏色的水,使鍋內安瓿突然遇冷,瓶內壓力減小,當熔封效果不好時,顏色水即從漏氣的毛細孔中進入瓶內而被檢出。
為確保注射劑的質量,在分裝完成后,常常要對藥液進行質量抽查。注射液的質量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2.6.1 澄明度檢查
注射劑的澄明度檢查常選用24 in青光日關燈作為光源,其燈管直徑為3.8 cm,20 w,做成傘棚式裝置。背景用不反光的黑色絨布,并在背部面側1/3處和底部為不反光的白色(供檢有色物質)。檢查時先抽樣200支,擦凈安瓿外表面,每次取6支,在距光源20 cm處輕輕轉動試劑瓶進行檢查,檢查時間為18 s。當發現安瓿瓶內無異物或僅帶少量白點時判定為合格。經檢查,本試驗抽檢的200支安瓿瓶內無異物,因而判定本批試劑澄明度合格。
2.6.2 熱原檢查[5-7]
利用鱟試驗法進行檢測,其原理是利用鱟試劑與細菌內毒素產生的膠凝反應來判斷細菌內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規定。具體操作為:取裝有0.1 mL鱟試劑的安瓿5支,其中2支加入0.1 mL供試品溶液作為供試管,1支加入0.1 mL細菌內毒素標準工作液作為陽性對照管,1支加入0.1 mL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作為陰性對照管,1支加入0.1 mL供試品陽性對照液(供試品中加入細菌內毒素標準液)做為供試品陽性對照管,將安瓿中溶液輕輕混勻后密封,垂直放于37 ℃的恒溫器中,保溫60 min,然后觀察結果。
結果判斷:將安瓿輕輕取出,緩緩倒轉180°時,管內凝膠不變形,不從管壁脫落為陽性(+),凝膠不能保持完整,或脫滑者為陰性(-)。2支供試品管均為陰性(-)則認為供試品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否則不合格。陽性對照管或供試品對照管為陰性(-),陰性對照管為陽性(+),則試驗無效。如2支供試品管1支為陽性(+),1支為陰性(-),則需按上述方法另取4支供試品進行復試,4支供試品中有1支為陽性(+),則供試品細菌內毒素檢查不合格。具體實驗結果見表2。

表2 用鱟試驗法檢查試驗品熱原
從上述測定可以看出,本批次的注射劑熱原含量符合國家標準。
2.6.3 無菌檢查
主要利用直接接種法進行檢查。基本操作方法是將供試品溶液接種于培養基上,培養數日后觀察培養基上是否出現渾濁或沉淀,并與陽性及陰性對照品比較。經檢查本試驗品細菌含量符合國家標準。
注射劑經質量檢測合格后方可印字與包裝。每支注射劑均須印上品名、規格、批號等。印字方法主要選用手工印字法,所印字跡應清晰可見,且不易抹掉。
裝安瓿的紙盒內應襯有瓦楞紙,并應放有割頸用小砂石片及使用說明書。盒外應貼標簽,標簽上須注明下列內容:(1) 注射劑名稱(中文、拉丁文全名);(2)內裝支數;(3) 每支容量與主藥含量;(4) 批號、制造日期與失效日期;(5) 處方;(6) 制造廠名稱和地址;(7) 應用范圍、用法、用量、禁忌;(8) 貯藏方法與條件。
(1)為確保注射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原料在溶解時一定要充分,溶解過程中的加熱時間要短,否則在高溫條件下可能會引發各種元素的衰減。同時在稱量時可酌情增加投料量,具體投料量可選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原料(附加劑)實際用量=原料(附加劑)理論用量×成品標示量百分數/原料(附加劑)實際含量;原料(附加劑)用量=實際配液量×成品含量%,實際配液量=實際灌注量+實際灌注時的損耗量。
(2)微量元素的保存受溫度、光照等條件的影響較大,因而在分裝藥品一定要選擇適當的盛裝容器。其盛裝容器的選擇一定要參考藥品的穩定性實驗。本試驗品選擇棕色安瓿瓶盛裝。
(3)試劑的pH值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注射液的吸收,同時還會影響藥品性狀和增加動物疼痛感,因而合理的藥液pH對于藥物的療效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藥液的pH對微量元素的穩定性也會造成極大影響,,本品的pH定在4.5~6.5之間。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M].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2] 中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二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 奚偉國,賈宏圣.鹽酸艾司洛爾注射液的處方工藝研究[J].海峽藥學,2010(10):7-9.
[4] 趙剛,凌林.左旋卡尼汀氯化鈉注射液制備工藝研究[J].安徽醫藥,2005(5):331-332.
[5] 劉智,黃武軍,陳洪瑋,等.鹽酸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制劑制備工藝研究[J].制劑技術,2001(9):30-31.
[6] 翟靈妍,董俊,茍宏莉,等.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制備工藝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4(6):1624-1626.
[7] 方亮主編.藥劑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