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榮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南 747600)
口蹄疫病是人畜共患病,除了羊之外,豬、牛、駱駝和人等也能發生感染,成年人感染后幾乎無癥狀表現,嬰兒感染后病毒可對心臟造成一定的損害,病情較重。由于本病是國際獸醫局重點監控的烈性傳染病之一,因此,徹底消滅本病對國際動物性食品的貿易有著重要意義。因為一旦某個國家有本病的疫情報道,那么這個國家的牛、羊、豬等肉制品的貿易將會被相關國家停止。目前本病仍在亞洲、南美洲、非洲等地的個別地區有零星散發報道。
口蹄疫病毒屬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電鏡下觀察病毒直徑約22~25 nm,整體呈球形或六角形,遺傳物質為RNA,表面無囊膜,對乙醚、氯仿等溶劑不敏感,對酸敏感,PH低于5的環境中,病毒可很快被殺滅。病毒毒力、免疫原性和血清型鑒定主要和外殼蛋白上的抗原決定簇有關。實驗室結合臨床的統計數據表明,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和易變性的特點,目前已經確定有O、A、C、SAT1、SAT2、SAT3和Asia1 7種類型,每一個類型下面還有多種亞型,它們的毒力、致病性都有一定差異,且每年都會有新的變異株出現。由于變異速度較快,很多變異后的血清學特征變化較大,造成本病臨床防疫時不確定性增多。目前我國的口蹄疫疫苗以O型和A型為主,疫苗免疫是目前人類控制本病傳播的最有效手段。
病羊和隱性帶毒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綿羊和山羊都可發生感染。冬季本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夏季,可能和寒冷應激有關。病羊如果發生死亡,其尸體的后熟過程可產酸,從而對病毒有殺滅作用。當同一羊群中出現病羊時,病毒可以直接接觸的方式快速傳播,另外,病羊的水皰如果發生破裂,其中的水皰液外流后可借助媒介物如料槽、水槽、地面、墻面、飼草等間接感染健康羊。
病毒可經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及皮膚侵入羊體內,感染后首先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細胞中進行先期復制,引發漿液性滲出而出現一期水皰,一期水皰非常小,只是病毒侵入的一個過渡期,這個期限大約2 d左右。病毒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始逐漸進入血液,引發病毒血癥而擴散全身,此時免疫系統可對病毒進行識別,并產生免疫因子使體溫調定點升高,體溫快速上升,病羊精神不振,采食量出現下降。病毒隨血流到達其所嗜好的靶部位,如乳房、蹄子、口腔、鼻頭等[1],引發二期水皰,水皰逐漸發展出現融合和破裂后,體溫下降,大多數病羊逐漸康復,但對于羔羊來講,病毒可對其心臟造成破壞,引發心肌細胞變性和壞死,死亡率較高。
本病雖然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季節流行最為明顯,健康羊感染后潛伏期7~10 d,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的羊的潛伏期更短。一期水皰出現后,體溫能升高到41℃以上,此時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病羊采食量下降明顯,喜歡離群獨臥,精神萎靡。隨著病情繼續發展,感染羊的乳房、蹄叉、唇和鼻頭等處開始出現水皰,開始是“小而多”,之后水皰融合變為“大而少”,局部疼痛,口唇部位水皰可對采食造成影響,蹄叉部位水皰影響行走,放牧時容易掉隊。水皰變大后可自行破裂,也可被其他尖銳物體刺破,流出的水皰液感染其他健康羊。破裂的水皰很容易造成局部感染,引發細菌性炎癥,嚴重的可導致局部化膿潰爛,無法行走。
疫苗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最好方法,由于冬季和春季是本病流行的高發期,故在每年的冬季9~10月可對羊群進行全免,第二年的3~4月份可再次進行二免[2]。我國實行口蹄疫疫苗免費發放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羊場的負擔。基層有羊場反應免疫后部分羊出現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甚至母羊流產的情況,這種現象都是疫苗的正常免疫反應,不用過于擔心。但由于疫苗注射后應激反應確實較大[3],建議懷孕母羊謹慎免疫。
由于口蹄疫病毒不耐酸,故對病羊感染局部用食醋涂抹,可快速殺滅病毒,對本病的治療有輔助效果。有些羊場在疫病流行的敏感期每天都用食醋對全群羊泡腳,門口消毒池放入冰醋酸溶液,羊舍每日用食醋熏蒸,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本病的流行。如果病羊后期出現蹄叉感染,可用1%高錳酸鉀水局部清洗,涂上紫藥水或用碘伏溶液涂擦,傷口可很快治愈。病死羊一定要深埋或焚燒處理,避免疫情擴散。地方獸醫部位務必加強對本病的監控,一旦發現立即上報疫情。
參考文獻
[1] 孫洪新.羊口蹄疫的防控措施[J].北方牧業,2011 (1) :30.
[2] 王煥霞,馬鵬革,艾青春.羊口蹄疫免疫方法及效果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 ,37 (2) :108-109;
[3] 帕提古麗·托乎提.牛羊口蹄疫疫苗應激反應及預防措施[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 (11) :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