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巖
(遼寧省錦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錦州 121004)
2017年1月,在遼寧省錦州市某養殖場中,養殖戶發現了一起雞慢性呼吸道病。養殖場共有雞8000羽,雞舍4個,每個雞舍內有2000羽雞。1月13日,養殖戶在喂食期間發現:少部分雞呼吸音增強,流淚、甩鼻現象,但因食欲、精神變化不到,并未引起養殖戶重視。然而,1月15日,雞逐漸食欲降低、精神不振、羽毛蓬松、鼻孔流出粘液性鼻液、搖頭、打噴嚏等現象,某些雞出現咳嗽、氣喘等現象,養殖戶依據天氣情況,判定為感冒,為避免傳染,養殖戶將所有出現感冒反應的病雞隔離,并喂食感冒藥物。1月18日,隔離的病雞并未轉好,甚至出現病死雞。養殖戶即可拿病死雞到獸醫站進行診斷,在獸醫的診斷下,判定該病死雞患有慢性呼吸道病,在獸醫指導下,養殖戶利用相關藥物紅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并做好通風換氣與衛生工作,有效降低經濟損失[1]。
根據養殖戶反映的臨床癥狀,獸醫依照自身所學知識與工作經驗,初步判定病死雞所患疫病為慢性呼吸道病,為詳細判斷,對養殖戶帶來的病死雞進行剖檢。觀察雞體內部發現:病死雞的鼻腔、框下竇黏膜出現出現水腫、充血現象,竇腔內部充有粘液以及干酪樣滲出物,喉頭氣管內有渾濁粘液,粘膜表面有灰白色干酪樣物質,氣管粘膜變厚,肺臟充血、炎癥,氣囊壁變厚,有黃色泡沫狀液體,養殖戶判定該病雞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
實驗室診斷:取氣管或者氣囊滲出液,應用革蘭氏染色,并將其置放于顯微鏡下,通過顯微鏡可見,菌體多為卵圓形或圓形,呈革蘭氏陰性[2]。
通過臨床病癥、剖檢分析、實驗室診斷等方式,最終確診,雞患有慢性呼吸道病。
為發揮疾病治療的最佳效果,獸醫親臨養殖場,分析慢性呼吸道病發病原因。最終判斷,以下幾點是導致疾病發作的主要因素:其一,遼寧冬季非常寒冷,晝夜溫差較大,防寒工作并未做好,導致雞群受寒;其二,雞舍通風性較差,雞舍內空氣污濁,含有大量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導致雞群呼吸困難;其三,雞群飼養密度較高,支原體被誘發。其三,衛生問題。對此,為預防慢性呼吸道病再次發作,養殖戶應做好保暖、通風與衛生工作,并將雞群分割,降低疾病發作的同時,即使慢性呼吸道病發作,也能夠降低傳染規模。
對于初顯臨床癥狀,正處于發病早期的病雞,獸醫為養殖戶開具藥物為頭孢噻呋鈉,并囑咐:頭孢應肌肉注射,成年雞每千克體重3~5 mg,雛雞每只注射0.1~0.2 mg,每天1次,連續使用3~5 d。另外,為避免其他正常雞被感染,獸醫為其開具了藥物泰樂菌素,養殖戶根據獸醫囑托在喂食,連續7日,有效預防慢性呼吸道病的蔓延,在此次疾病診斷治療中,因養殖戶及時尋求疾控中心的幫助,效果顯著,經濟成本損失較小[3]。治療期間,為避免長期使用同一藥物導致雞體對藥物產生抗性,養殖戶應將兩種藥物交替使用,直至病雞完好無損。
雞慢性呼吸道病是一種條件性疾病,一旦出現雞群密度大、保溫不當、通風不當等問題,極易引發疾病,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對此,認真做好各個階段工作,將此雞體內的支原體,是治療雞慢性呼吸道病疾病的主要原因。在飼養過程中,養殖戶應適當降低雞群密度,為雞造良好環境;做好衛生工作,每周對雞舍、食槽、水槽等進行消毒,每月進行一次全面消毒;做好保溫、通風等工作,降低雞染病幾率;采用綜合性防病凈化措施,如: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避免不同年齡段雞群混雜在一起,每一批雞出欄后,及時清洗雞舍以及相關用具,并利用消毒液全面消毒,間隔15~30 d左右,再次進行下一批雞飼養;在飼料配比上,防止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并定期喂食應激藥物,減小雞應激反應,降低及雞慢性呼吸道病的發生幾率,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在雞群飼養過程中,雞群密度、通風、保溫、衛生等是導致疫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而該例慢性呼吸道病之所以帶來的損失不高,是因為養殖戶的及時應對,獸醫的診斷與質量。對此,筆者認為,養殖戶應做好飼養工作,降低雞群應激反映,重視疫病,及時與疫控中心溝通,以此將損失降至最低,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艷春.一例雞慢性呼吸道病的診斷與治療[J].當代畜牧,2017(7Z):49-50.
[2] 高洪學,鄒淑懷,王成達,等.一例雞慢性呼吸道病的診斷治療[J].吉林畜牧獸醫,2017,38(3):30.
[3] 王治國,董曉君,陸壽巖,等.一例肉雞慢性呼吸道病的診斷與治療[J].家禽科學,2014(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