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河南省息縣畜牧局,息縣 464300)
母豬流產在其懷孕的80~105 d發病率較高,部分后備母豬在懷孕70 d左右時也能夠患病。發生流產時,母豬的體溫稍微升高,精神狀態正常,食欲降低,在流產1 d以后,會發生外陰紅腫的癥狀,再經過1 d,陰門松弛,陰門處有灰白色的膿液狀分泌物流出,并且有腥臭的氣味,嚴重的母豬會在此時流出胎兒,通常情況下是在分泌物流出后過12h才會流出胎兒[1]。如果在出現流產征兆時沒有及時處置,流產的發生率會很高。
導致母豬流產的原因主要有傳染性因素、寄生蟲感染、普通型流產以及營養因素。
當豬只感染疾病時,胎膜、胎兒及子宮黏膜會遭受病原體的侵害,從而導致流產,主要導致母豬流產的病原是布氏桿菌。部分疾病發病后,流產是主要的臨床癥狀,例如發熱病等。此外,李氏桿菌,鉤端螺旋體等病原體能夠導致母豬發生傳染性繁殖障礙類疾病,從而誘發流產的發生。此外,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錯誤的使用藥物也能夠引發流產。
母豬感染寄生蟲而導致流產也是原因之一,這是因為部分寄生蟲在感染時會侵害豬只的生殖系統,例如弓形蟲病等。
普通型流產包括自發性流產和損傷性流產,自發性流產主要是因為近親繁殖、內分泌機能紊亂及強烈的應激反應所導致的。損傷性流產主要是因為打斗、過分驅趕、撞擊等情況使胎兒受損,從而發生流產。
飼料品質不佳,營養不足導致的流產在飼養管理較差的豬場中時常發生。營養不充足,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也會導致流產的發生。此外,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有毒飼料能夠引起胎兒的代謝障礙進而引發流產。
母豬流產的治療很困難,通常情況下治愈率較低,而且只能在有征兆的時候進行控制,但不能制止已經發生流產的母豬,并且在流產發生時,要盡快促進胎兒排出,以確保母畜的生殖道不受損傷,盡可能的減少流產帶來的傷害。對流產的處置,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母豬發生流產征兆時,例如胎動不規律、腹痛、呼吸和脈搏的速度增加時,要權力進行保胎,可以注射黃體酮防止流產的發生[2]。
對于保胎失敗的母豬,及時輔助胎兒排出,對胎兒排出受阻的情況,需要根據難產的救治方法進行處置,并且要加強產后的護理和治療,防止流產造成的不孕。如果胎兒發生浸潤和中毒,應該使用抗生素進行全身性治療。
對于發生傳染性流產的母豬,首先要將其隔離,并緊急消毒,準確診斷導致流產的病原,有針對性的用藥,例如布氏桿菌病感染使用氯霉素治療,滴蟲感染使用吖啶黃或二硝基咪唑。
使用中藥治療母豬流產,要以補氣、養血、安胎為主要原則。中藥對母豬腹痛,胎動異常,氣喘,起臥不安,陰戶紅腫,陰門有血水流出的情況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偶有效的避免出現流產征兆的母豬發生流產。中藥中的白術、當歸、川芎、厚樸、黃芪、枳殼能夠補氣血,具有調理脾胃的功能,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母豬子宮機能。荊芥、羌活能夠起到止痛的作用。菟絲子、艾葉起對安胎、固腎的療效顯著。貝母能夠緩解懷孕引起的大便干燥。可以使用以下方劑進行治療。白術30 g,當歸30 g,川芎30 g,荊芥30 g,羌活32 g,黃芪35 g,厚樸30 g,菟絲子32 g,枳殼28 g,貝母31 g,艾葉32 g,甘草20 g,磨成粉末狀添加到飼料中,連續治療2—3 d,能夠有效的防止母豬流產[3]。
制定符合本場和當地的免疫程序,對種用母豬的繁殖障礙類疾病進行防控,定期接種疫苗,但需注意接種過程中的應激反應。此外,還應進行驅蟲,減少傳染性因素和寄生蟲感染導致的流產。
母豬的飼養管理對防治流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母豬配種前要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量,對于有習慣性流產的母豬,要格外注意營養和生長情況。加強妊娠母豬的營養供給,保證營養全面充足。
母豬的懷孕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在懷孕的過程中,母豬的生理狀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因此對母豬的管理是預防該病的關鍵。首先要積極防控疾病的發生,通過疫苗免疫的方式預防繁殖障礙類疾病,同時做好衛生管理、驅蟲、飼喂管理等工作。保證母豬的生存環境衛生舒適,為母豬的生產提供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艷芬.母豬流產病原因及綜合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2):196.
[2] 趙平輝.母豬流產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6(4):115.
[3] 時春艷.母豬流產的綜合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