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慶蓮
曾幾何時,我讀過一篇名叫《我們為什么要旅行》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需要旅行。如果不去接觸未知,我們的感覺將變得遲鈍,我們的世界就那么小小的一點兒,就連好奇心也將消失不見……當我們滿足于眼前的生活而日復一日的時候,它同時也局限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當終于有一天我們明白過來的時候,將發現所廝守的這種生活是以我們曾有的夢想作為代價的……”
這段話聽起來確實有點可怕,仿若沒有旅行,終年只待在一座城市里看同一處風景,那么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失去靈敏、好奇心、夢想,在遲鈍和麻木中終老一生。但轉念一想,這段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旅行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把我們置于一個不曾有過的方位,不僅讓我們看到大千世界,更讓我們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而且還會發現自己曾忽略的東西,進而直面自己,促使自己進步。
前段時間,我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旅行”,雖然未親身到達,但仿佛身臨其境,在硝煙戰火中穿梭,揭開了世界的另一面。
事情起因于朋友向我推薦的一部紀錄片《侶行》,這是一檔真人秀戶外旅行節目,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分以上,而我看的是它的第三季:主演團隊經過全方面的準備后深入羅布泊,穿過巴基斯坦,前往戰亂不斷的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記錄下了一幅幅不尋常的畫面:“大樹學校”的老師只能在樹下給孩子上課,同時要忍受異樣的眼光和嘲笑;巴基斯坦男人對團隊中女性露出的頭發忍無可忍,“貿然”給她披上一塊頭巾;在阿富汗警方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團隊利用光影重現被炸毀的巴米揚大佛,卻因被塔利班懸賞捉拿而不得不緊急撤離;偷渡的難民尸體與垃圾一起被沖上希臘海岸,等待專人“清理”……這些原本只在新聞節目中一閃而過的畫面,通過《侶行》第一次在我的眼前真實、具體地呈現出來,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經歷了戰爭、死亡、饑餓、疾病、宗教沖突、性別歧視……
在這段“旅行”中,我對伊拉克的難民營印象尤為深刻。起初,我對難民棲身于此抱有疑問,因為他們大部分是身材高大、健壯的黑人,若能找到一份工作,何愁養不活自己?——這當然是來自久居和平地區的女孩理所當然的想法。但隨著“旅行”的繼續,我的想法改變了:難民營里超過一半的人都患有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他們來自各個國家,他們的政府或貧窮或處于動亂,無力接他們回國,又因為當地人害怕他們當中潛藏恐怖分子,便禁止他們與外界聯系,因此外人進不來,他們也出不去,或許就這樣一直無所事事地待在難民營,到老、到死……
這場特殊的“旅行”,不僅讓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更讓我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并認識自己:自出生就幸運地生活在和平地區,衣食無憂,生活有保障……但即便是處于如此優越的生活環境,我還時不時自尋煩惱,囿于自己的生活圈子。跟處于戰亂的人們相比,這顯然是典型的“富貴病”,令人貽笑大方。這樣一想,我便在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相比那些難民,我實在是太幸福了,因此切勿庸人自擾,千萬要珍惜生活。同時,我們真的需要時常外出去旅行,在不同的環境中去反思,去重新審視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