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睿波


【摘 要】 近年來,美國巨額的經常項目余額、快速增長的赤字正引發世界關注,美國自身在全球經濟領域的絕對地位,導致其絲毫的變動都牽引著全球的神經。本文對美國2000—2017年國際收支變化進行描述,對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收支變動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 美國國際收支 金融危機
一、前言
2008年雷曼銀行的倒閉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變得愈發不穩定、經濟增速走向下滑,國際資本流動增強正影響著金融市場秩序、經濟發展狀況及宏觀國家態勢,而經濟霸主美國的資本流動必將帶來世界經濟大范圍變動。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規模、結構等狀況往往可以通過國際收支這一標準來進行衡量。國際收支反映其世界經濟地位及變動,同時代表一國對外關系的縮影。
二、國際收支變化情況
基于會計的復式記賬法,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保持平衡的,但這不代表一國的國際收支是穩定平衡的。作為衡量一國經濟開放性的主要工具,國際收支賬戶由以下賬戶構成:反映商品、服務進出口及凈要素支付等實際資源流動的經常賬戶;反映資產所有權流動的資本與金融賬戶以及根據國際標準為平衡借貸雙方的凈誤差與遺漏賬戶。美國長期保持著“經常賬戶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其中貨物貿易持續逆差,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呈現持續順差;而證券投資凈流入是資本和金融賬戶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原因。
1、經常賬戶
經常賬戶往往說明了一國與其外國貿易伙伴當期商品生產和服務購買和銷售的情況。2000-2017年經常項目總體看來是不斷擴大的逆差趨勢,但其中2008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經常項目的逆差額減小。經常項目逆差中貨物貿易逆差所占份額最大,與經常項目總體逆差呈正相關;服務貿易為順差且差額不斷增大,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在全球服務領域上的競爭力正變得愈發得強大。
貿易賬戶余額往往能表示一個國家自身的創匯能力,代表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表示經濟體進出口變化,而進出口貿易體現一國經濟開放程度,影響國民收入增長。貿易差額作為GDP的一部分,所以在國內消費和投資保持穩定的條件下,國內總需求變化與凈出口波動正相關,即隨著凈出口波動的增加,往往會帶來國內總需求變化增大,國際收支變得更為失衡,同時經濟波動也隨之變得更加劇烈。
2、資本與金融賬戶
近二十年資本賬戶基本沒有大變化,波動平緩但相比資本賬戶凈額的較小份額,金融賬戶保持巨額順差,這主要來自外國在美資產的凈額增加。金融賬戶余額在2000-2006年間呈逐年增長趨勢,2008年后大幅下降達最低,2010年小幅上升趨于平緩??傮w看趨勢與經常賬戶基本保持一致。
3、錯誤與遺漏賬戶
通過經濟學意義看國際收支平衡,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總和大于零往往說明該國國內的外匯供給增加大于支出,代表該國貨幣面臨升值。因此,可以看出當一國的國際收支為逆差,則貨幣將貶值,而若該國的國際收支出現的為順差,則該國貨幣面臨升值。通常計算流入一國的國際熱錢一般是外匯儲備增額減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額,若為正且規模較大意味有更多國際熱錢流入。
三、危機后國際收支變動原因分析
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經濟增長、物價穩定這四個經濟政策的最終目標要同時實現是非常困難的。經濟迅速增長帶來就業增加,收入提高,進口增長,國際收支惡化,要消除逆差須壓縮國內需求,而緊縮貨幣政策卻會帶來經濟增長緩慢。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面對金融浪潮的席卷,都倍感壓力,企業破產、居民失業、經濟下行,而美國作為危機源頭,表面看是因其過度消費放貸及金融創新造成美元利率反轉,泡沫破滅,而深層原因在于國際收支矛盾積累導致平滑調整空間變小,資本主義經濟靠其內在機制通過危機調節。美國經常項目巨額逆差及東亞經濟體增長的經常項目順差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原因從以下分析:
1、儲蓄與投資
經常賬戶赤字擴大和儲蓄不足密切相關,由于美國從生產型向消費型社會轉變進程加快,倡導提前享樂、借貸消費,從而個人儲蓄少,國內儲蓄不足,而全球儲蓄過剩,國外巨額資本輸入彌補國內儲蓄與投資間缺口,維持著過度消費和負債經營。危機后美國趨保守,個人儲蓄率比2008年增加3倍,達4.5%。但2013年后儲蓄下降,至2017年,已低于危機前儲蓄率,此次儲蓄率下降可能反映了經濟提振和股票價格的快速上漲。美國經濟已超過8年持續穩步增長,失業率降至近17年低點4.2%,股市也屢創歷史新高。
分析推導國際收支平衡中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間聯系可以發現,二者的平衡常常說明了貿易平衡與儲蓄和投資平衡間有著很大程度上的聯系。經常項目呈現為順差,則該國對外投資凈額為正,儲蓄大于投資。美國存在高額貿易逆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儲蓄率低于投資率,而近年來投資率變化不大,儲蓄率下降。對比之下,其他國家或地區較高的儲蓄率和相對有限的投資機會,資金會流向美國,造成美元升值壓力,從而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導致經常帳戶赤字。
2、政府支出
克林頓執政曾扭轉了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局面。小布什上臺后大幅調整經濟政策,采取了以減稅為核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赤字不斷加大。金融危機過去的10年里,政府支出持續增加,使得美國財政赤字不斷增加,而后奧巴馬實行的經濟刺激計劃,產生“擠出”效應,私營企業的大量資源流出,市場上產生政府與私營企業對資源的競爭,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增加。與此同時,不斷增加的政府財政赤字使得美國不得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靠借款來為國內的消費和投資提供資金,導致政府支出不足,當政府負債經營,債務最終會增加在采購方面,轉換為貿易逆差,影響了美國經常項目余額,美國的經常賬戶項目也長期保持著赤字。
3、資本流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國際間資本流動逐漸增強,范圍越來越大,復雜程度進一步提高。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其中經常項目一般通過進出口判斷,反映實際資源在本國與外國之間流轉的轉讓凈額。美國貿易逆差增加主要是國內需求旺盛導致進口增加,但這也意味著特朗普為縮小貿易逆差實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失效。在后危機時代的寬松貨幣環境中,美國從金融環境、政策體制等都對外資極具誘惑,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完善的國債-美元融資體系實現資本凈流入,彌補經常賬戶逆差。美國金融市場較完善,政策法規健全、人員素質規范,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資活動的安全性;危機后的四輪量化寬松政策,促進信貸擴張、美元貶值,刺激出口,改善國際收支。危機后的外國直接投資差額不斷波動,但基本是逆差,在于跨國公司為生產要素成本更低將生產鏈分布全球來獲取利潤,所以大量國內資本流出形成了直接投資逆差。
大規??缇迟Y本流動同時也會帶來問題,如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增強和金融體系內部的脆弱性顯著。國際資本短期大規模流入將引起信用擴張,貨幣升值,加速泡沫。經常賬戶逆差若不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國際借貸等來彌補,國家信用風險陡增,美國需要外來資金來進行“負債經營”的國際收支平衡模式風險極高,一旦發生重大事件,就可能資金外逃導致美元不穩定,經濟動蕩。而全球經濟霸主美國增長的經常項目赤字和龐大的凈對外債務已成為一個重要不確定因素,易出現金融危機,因此解決國際收支失衡需要其他國家的政策資金配合,更應多從美國自身入手。
【參考文獻】
[1] 《1982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的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J].胡子英、周雨、康遙.《國際經貿》2013年第19期;
[2] 《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王子先、張曉靜.《中國金融》2007年第10期;
[3] 《全球金融危機后國際收支結構性變化下的東北亞經濟合作》[J].松野周治.《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期;
[4] 《從可持續性角度分析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J].蔣峰、梁璐.《海南金融》.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