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見君


【摘 要】 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協同發展、良性互動在大資管時代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基于我國現實狀況,運用完全信息與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得出不同情況下的均衡解,發現最為理想的均衡解應該是(創新,監管),這符合金融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的邏輯。在此基礎上,本文基于我國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狀況,以現實中的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情況作為例證,進一步解釋創新與監管的動態博弈過程,最后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金融機構適度創新與監管機構審慎監管,二者協同發展,更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 金融監管 金融創新 動態博弈 金融穩定
一、引言
我國金融業從2012年開始進入混業經營時代,金融市場上的資產管理開啟了大資管時代。2012年10月,證監會公布了一系列資產管理新規和辦法,對資產管理的投資范圍進行了放開。于是證券、保險等公司逐步加入資管行業,資管行業迎來新的局面。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在資產管理市場上實現了混業經營,這象征著金融市場“大資管時代”的來臨。
目前,對于我國混業經營的金融市場,金融創新變得越發重要,大量創新金融產品的推出為金融監管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就期貨市場而言,股指期貨的推出就是一大創新性舉措。股指期貨產生于1982年,是資本市場上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備,以股票價格指數為標的物。2010年4月16日,我國推出了第一個滬深300股票價格指數期貨,這是資本市場的重大突破。
本文基于大資管狀況下的時代背景,以股指期貨市場作為研究切入點,運用博弈論分析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動態博弈現象,進一步分析股指期貨市場金融創新與監管現實,為我國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協同發展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二、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動態博弈模型分析
(一)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
針對不同市場狀況,我們將信息分為完全信息與不完全信息,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比較完善,市場信息比較充分,于是我們將其看成完全信息下的博弈。
本文構建的金融機構與監管機構的博弈模型如下圖1所示:
假設監管機構不進行監管,那么金融機構創新所獲收益A2>A4。若監管機構進行監管,那么金融機構通過創新可以獲得超額收益,而不創新的情況下會獲得正常收益,但是創新會因為監管機構懲罰而損失收益,因此A1與A3的大小并不確定。
當金融機構采取創新行動的情況下,由于存在外部性,金融同業機構有可能獲得正的收益,所以短期來看不監管也有可能得到正的B2,監管情況下也有可能得到正的B1,所以二者的大小并不確定。但是長期情況下,不監管會使收益B2減小,甚至為負。當金融機構不創新時,監管機構不監管是最佳的選擇,不會付出成本,所以B3<B4。
綜合分析來看,得到兩個可能的均衡狀態(A1,B1)和(A2,B2),所以該動態博弈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為(創新,監管)和(創新,不監管)。
對于重復博弈而言,只要次數有限,二者無法實現合作。有限期的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可以看作有限次博弈,所以短期內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其均衡為(創新,不監管),長期內存在合作的可能,其均衡為(創新,監管)。
(二)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
與上述情況相對比,新興市場經濟不完善,有信息不對稱情況。因此將發展中國家金融創新與監管之間博弈看作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
分析的前提條件如下,首先二者對雙方的策略空間、特征、效用函數無準確知識。博弈雙方先后采取行動,后行動者能夠觀察到先行動者所采取的行動。其次,博弈雙方都是理性人。再次,金融機構不創新的正常效用為I,創新獲得的超額效用為I1,對創新進行監管并被懲罰,損失為I2;監管付出成本為S1,監管帶來的社會效用為SU。那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如下圖2所示:
對于上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進行分析,首先假設金融機構的期望效用設為E1,則
進一步,對于r的一階偏導為
使其為0,得到
在此基礎之上假設監管機構的效用為E2,則
那么期望效用關于g的一階偏導數為
令其為0,則
因此有,
本文分析r和g的變化,監管的社會效用SU比較穩定。短時間內,監管機構的處罰力度相對固定,長期內有限變動,即I2變化率很小。但隨著創新技術的進步,其超額收益I1會增加,起初監管成本S1會隨著監管的深入而增加,隨后技術的進步使S1減小。從上式可以看出,監管的概率會加大,而創新的概率先增大后減小。因此得到兩個均衡,(監管,創新)和(監管,不創新)。監管機構的逐漸加強監管,金融機構為了獲取超額會選擇創新,但隨著監管的進一步深入,創新的積極性會下降,金融創新不足。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對于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更符合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在完全信息情況下,短期內監管機構會放松監管,創新加速。為了維護金融穩定,長期內監管機構會對金融創新進行監管,但是金融機構仍有動力進行創新。因此可以達到深化金融結構,規避金融風險的效果。
基于我國現實狀況而言,我國的金融市場更符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我們通過分析該博弈樹可以得到兩個均衡,(監管,創新)和(監管,不創新)。監管機構監管逐漸加強,金融機構為了獲取超額效用會選擇創新,但隨著監管的進一步加強,創新的積極性會逐漸降低,最終有可能形成造成金融抑制。
我國的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在大體上符合這樣一個動態博弈過程,在創新度較低的時候,博弈的均衡是(監管,不創新),隨著監管的進一步完善,股指期貨的創新度也在提高,為獲得更大效用,金融市場更傾向于創新,博弈的均衡就成為了(監管,創新)。目前我國股指期貨市場發展漸趨完善,尚未到達創新積極度下降階段,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尚處于積極的博弈狀態之中,我國的股指期貨市場目前處于(監管,創新)均衡之中,是動態博弈的一個較為現實的反映。
(二)政策建議
1、謹慎適度創新,防范金融風險
金融機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強的逐利性,出于機構效用最大化的傾向,金融機構很容易忽略創新的適度性,而走向過度創新,這就需要監管部門為金融機構設置基本的紅線,任何時候不可逾越,從而防范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發生。2018年以來,“一行兩會”出臺了大量制度規則,規范銀行、股市與基金業的發展,這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就是一種紅線的設置措施,有利于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維護經濟秩序的穩定。
2、完善金融監管體制,促進金融監管與創新協同發展
目前市場準入是中國機構的監管的重點,這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金融風險,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問題。所以金融監管需釆取適當的力度,政府要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地進行金融監管。一方面,監管的力度不應太小,這樣才可以保證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協同發展,監管過松會帶來嚴重的金融風險泡沫,產生風險隱患。另一方面,監管的力度也不宜過大,監管過嚴會阻礙金融創新。金融監管應當促進和保障金融發展,而不是阻礙金融創新。為了使我國具有較好的金融創新水平,相關監管部門既要重視監管,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又要鼓勵金融創新,提高金融創新的積極性,保證現代金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Kim T,Koo B,Park M.Rol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3, 9(4):662-672.
[2] 張萍,張相文.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基于社會福利性的博弈分析[J].管理世界,2010(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