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聰聰
【摘 要】 我國一直是個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之后,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有所發展,農民的生活不斷豐富。但是從總體上看,小農經濟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科技創新未能給農村帶來更加顯著的作用效果,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尚未在農村地區使用、推廣,造成農業生產模式仍然較為傳統,農民收益較低。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應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創新金融制度,旨在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金融發展。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生產 金融制度 創新改革
一、農業產業化轉型存在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轉型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保護;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農村金融體系缺失三個方面。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保護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對自身的農產品保護措施仍然缺乏,導致國外農產品肆意侵犯的現象日趨嚴重,再加上政府缺乏意識,對農產品尚未進行直接補貼,使得農業產業化轉型受阻,困難重重。實際上,我國對農產品缺乏合理的保護措施,稅收政策也不夠完善,沒有提供相應的農村優惠政策,難以促進農業產業化。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保險、直接支付等金融手段,影響金融市場環境。
(二)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
農村地區由于經濟不發達,大部分年輕人傾向于到城市打工、尋求發展,這種現象導致當前的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在農村地區生活的大部分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大多已經超過60歲,即已經到了退休年齡,這類人口的數量非常多,是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此外,農民工進城打工,導致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產生的問題也不少。種種原因,農村地區真正進行農業生產的人數越來越少,導致農業產業化的水平非常低,是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三)農村金融體系缺失
就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現狀而言,金融體系極度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外部資金支持的嚴重缺乏,其次農村地區內部籌資能力嚴重不足。在外部資金方面:從實際上說,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農民經營存在較大風險,再加上償債能力較低且有限,土地流轉受法律限制等等原因,外部資金極少愿意投向農村地區,農民獲得貸款支持的幾率較小。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由于法律制度不夠規范、完善,金融環境較差,金融秩序混亂,導致部分農民信用缺失,不少貸款者存在較高的信用風險。再加上監管不到位,容易導致金融環境惡化,外部資金投入后將面臨巨大風險,久而久之,便難以吸引外部資金流入,金融環境緊張。在自主籌資方面: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村地區雖然存在一定的民間借貸行為,但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由于利率高于銀行而缺乏法律保護。此外,當地政府對農村內部缺乏財政支持,監管也有一定的缺失,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二、金融創新的建議
綜上分析,本文提出金融創新的建議:完善相關法律內容,建立法律體系;利用財政手段,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金融;創建合作社金融機構,完善農村商業貸款項目;專款專用,采取監管措施。
(一)完善相關法律內容,建立法律體系
1.農業金融相關立法
產業化結構與土地關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說,土地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農村地區的土地流轉、租賃限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所放寬。在這一方面,我國可以適當學習日本《農業法》規定的內容,放松對土地所有權、使用權限制。但是由于國情不一致,我國應當避免照搬照抄,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農業金融立法。農業金融立法離不開農產品。在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農產品的價格、市場環境,關注供求關系。同時,農產品應當進一步擴大出口,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農產品貿易援助的有關內容,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款。除此之外,農產品小額信貸公司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避免農村金融環境紊亂,要對秩序進行維護,以穩定供求關系。另一方面,還應當關注農業調整方面,進行相應的立法完善。例如靈活的價格支持政策。農產品的價格經常出現波動,當價格嚴重下滑時,政府可以通過直接補貼農民的方式,資助農民,鼓勵農民對剩余的農產品進行工業生產,此外,還補貼還包括對農村地區產業化創業的補貼支持、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助,通過完善立法來提供支持,有效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2.稅收補貼立法
從整體上看,稅收政策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稅收政策作為財政政策中的重要部分內容,必須給予農業產業化支持,才能更好地維護金融秩序,進行金融創新。我國是由政府主導的國家,國稅體系應當進一步進行改革,完善農村地區的稅收政策。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稅收相對較高,而且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必然產生多種經營稅,相關立法應當適當改革,減少稅種,并且給農民提供適當的補貼,促進農業地區金融發展。
(二)利用財政手段,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金融
首先,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手段——向農業投資的方式,使得農業資金更為充裕。農村地區獲得充裕的資金后,可以通過利用這些資金來建立專項貸款,例如農林牧漁貸款、農業改良貸款等。這些貸款要專款專用,且充分服務于農業產業,例如用于購買農業設備、建立合作部門、培育品種等等。
其次,針對農村地區貸款要實行較低利率政策,可以由政府進行補貼或制定其他優惠政策。同時貸款項目要爭取涉及到農業產業化的多個方面,比如農村循環經濟、農業相關工作人員住房貸款等。
再者,政府要積極鼓勵、支持農業研究,以此推進產業化。國家應給予進行農業產業化研究的有關單位、有關企業充分的支持和幫助,包括民間農業機構、相關的科研單位等等,同時要大力推廣農業相關知識,為廣大農民謀福利。
最后,從農產品本身而言,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價格波動較大,也較為頻繁。政府可以通過購買部分農產品,若無用處時可先行儲藏,避免價格大幅下跌。若不方便儲藏,也可以通過給予農民一定的補貼費用或者儲藏費用的方式來控制價格波動。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農產品會發生市場過剩的現象,當這一現象出現時,政府可以將剩余的農產品進行購買,而后用于援助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通過加工生成易于儲藏的產品或飼料而進行銷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要充分重視農業金融創新,發揮農村各類金融機構的作用,地方金融機構主要關注農業經營項目貸款,地方合作社及貸款機構關注生產資料的購買,明確各個部門分工,團結協作,共同促進農村產業化的金融創新及發展。
(三)創建合作社金融機構,完善農村商業貸款項目
1.給民間借貸法律保護,發展合作金融。
目前,現有的法律對于民間借貸的態度仍然較為嚴謹,規范也比較嚴格。而為了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考慮適度放寬民間借貸的限制,將利率進行合理的控制,控制在一定幅度范圍內,擴大民間借貸的適用范圍,給予其合法性。同時,要積極建立民間金融合作組織,吸引廣大農民參與金融活動,豐富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環境,充分利用農村傳統借貸資金,進一步發展合作金融。
2.鼓勵農民參與,豐富籌資渠道
農村合作社的組建主要依靠當地農民的積極參與,政府應當充分鼓勵農民加強合作,通過籌資建立合作社,合作社的經營收益可按出資比例進行分配。通常來說,合作社以企業模式進行制度管理,政府可以通過一些優惠稅收政策或補貼激勵農民參與。在農村地區建立合作社,僅僅依賴財政支持是不夠的,需要村民積極參與,以出資方式入股,才能提高效率。
3.建立農業現代化機構
在農村地區,可以考慮適當建立起專門的、現代化的農業貸款機構。這類機構應當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起來,吸引相關的信用社、地方合作社、郵政等部門共同參與。通過農業貸款機構的建立,擴大業務,提供更多種類的農業貸款項目,設置農場、加工廠、農產品等抵押的方式,制定合理統一的貸款標準,放寬貸款限制,簡化審批程序,努力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便利及機會,有助于當地的金融發展。
(四)專款專用,采取監管措施
我國在實行農業產業化金融創新的過程中,較為嚴重的問題就在于難以實現專款專用,專項貸款落實不到位。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加強監管制度的設立,用制度規范行為,監督信貸部門工作。農村地區也可以建立起當地的征信系統,建立黑名單政策,有利于對農業信貸進行規范、統一的管理和監督。
三、結語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完成目標。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離不開金融制度的支持。要關注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加強資金投入與支持,不斷改革農業技術,進入先進的、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并在農村地區免費推廣,為農民提供便利。同時,政府應當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設定補貼政策,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惠,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總而言之,在農村地區發展經濟,金融創新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要不斷鼓勵、吸引廣大農民參與到金融活動中來,共同推動金融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祝紅艷.淺析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金融支持[J].遼寧農業科學,2018(04):74-76.
[2] 陳波.探討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J].吉林農業,2018(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