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錫超
【摘 要】 痕跡鑒定技術是刑事訴訟程序特別是刑事偵查中揭示案件真實的利器,痕跡鑒定結論作為我國法定證據的一種,也必要要受到有關證據能力的規制。建立和完善對痕跡鑒定結論證據能力進行審查的法律規范,需要更進一步強化法官在證據采信中對痕跡鑒定結論的審查。
【關鍵詞】 痕跡鑒定 證據能力 法庭審查
一、痕跡鑒定結論證據能力之審查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對于證據能力的要求集中體現在第四十二條的規定中,即要求證據材料屬于我國刑訴法規定的證據形式之內且必須經查證屬實。對于證據的審查和質證是在庭審過程中的,如果該證據因為不合法等原因而被認定為不具有證據能力,但是其已經被事實審理者聽到或者看到,并不可避免得對其心證產生影響,這對于公正判決將產生影響。[1]我國2005年出臺了《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對于司法鑒定的法定機構、鑒定人資格、鑒定人責任等問題做出了規定。筆者的解讀是,該規定對刑事程序中的痕跡鑒定結論的合法性做出了主體上的規制,但是缺乏程序上的規制,難以給法官判定其鑒定結論的合法性提供準繩,客觀上也導致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逃避”對相關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的審查,造成了拿來即用的“拿來主義”現象。因此對于痕跡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之審查,結合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主流理論,應主要注意“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這三個因素的考量。
(一)證據的相關性。所謂證據的相關性,也稱為證據的關聯性,是指證據必須同案件事實存在某種聯系,并因此對證明案件事實具有實際意義。[2]筆者認為,因為痕跡鑒定的檢材的來源、鑒定的目的、證明的對象有嚴格的要求,比如必須來自于犯罪現場,所以對于痕跡鑒定結論的相關性,屬于技術性規定。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痕跡鑒定技術,如耳紋、聲紋等鑒定開始進入法庭,對此類證據是否可采涉及到對證據相關性的審查之中。[3]筆者認為新的痕跡鑒定技術得出的鑒定結論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其需要首要考察的是其科學性,由此進一步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于其科學性的認定應該由誰來決定的問題,這一個有關證據的客觀性或可靠性的問題。
(二)證據的合法性。所謂證據的合法性,是指對證據必須依法加以收集和運用,包括收集運用證據的主體要合法、證據收集的程序要合法、證據必須要有合法的形式、證據必須經過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對于痕跡鑒定結論 的合法性的法律規制,主要體現在對于鑒定人的資格、鑒定檢才的收集、檢驗的程序必須要有完備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于證據的合法性問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均規定了對非法證據的排除僅限于言詞證據范圍,并不排除實物證據,也即由此類實物證據上提取的痕跡而做出的鑒定結論是可以具有證據效力的。
(三)證據的客觀性。所謂證據的客觀性,是指證據事實必須是伴隨著案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而遺留下來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存在的事實。具體到痕跡鑒定結論,對其證據能力之客觀性的要求不僅限于檢材是伴隨著案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而遺留下來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存在的,更加應該包括由此的出來的鑒定結論能夠確實地證明案件事實。對于檢材的收集、比對與案件事實的發生發展所存在的因果聯系具有客觀性,是可以確證的。筆者認為,一方面這是對證據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痕跡鑒定結論其本質上是一種科學證據、意見證據,是由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做出的主觀性結論。而法官并未全知全能的通識型人才,其并不能對痕跡鑒定結論的真實性作出實質性的審查,所以在科學證據的證據能力的審查中,對于科學性的判斷便成為重中之重。
在我國的刑事訴訟語境中,痕跡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來源于立法機關通過立法對其的承認,這既排除了在具體案件中法官對于科學證據之可靠性的審查,也拒絕了在個案中對新的痕跡鑒定技術的運用。對于痕跡鑒定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的審查權力和職責屬于立法機關。但是,也應該看到,一方面,立法機關出臺的文件中對于痕跡鑒定結論的科學性缺乏具體的、統一的科學化標準,也缺乏統一的鑒定方法和操作規程,法官對痕跡鑒定結論的科學性的審查歸于虛無。另一方面,依靠立法來回應新的痕跡檢驗技術是否具有足夠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尚待考量。
二、規制痕跡鑒定結論證據能力之建議
在我國現今的司法實踐中,對于痕跡鑒定結論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對痕跡鑒定結論的可靠性或者科學性的審查之中。對于痕跡鑒定技術如何進入法庭,或者說,痕跡鑒定結論如何成為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證據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何種鑒定技術可以進入法庭的問題,二是在可以進入法庭的鑒定技術中誰提供的意見可以采納的問題。按照我國現今的對痕跡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的規制模式,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我國是由立法機關通過成為法律法規的形式來具體規定何種鑒定技術可以進入法庭,其得出的鑒定結論可以作為法庭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對于第二個問題,也是我們要注重解決的問題,即法官對于提供到法庭的、法律規定的痕跡鑒定結論采一律接納,而缺乏對其證據能力進行審查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進一步完善痕跡鑒定人的職業資格的規定,強化法官對于司法鑒定人的職業經歷、過往業績、職業資格、鑒定人的品格及是否存在利害關系需要回避等方面的審查與監督。
第二,通過建立統一的具體的痕跡鑒定結論認定標準和程序操作規范,確立痕跡鑒定科學性的審查機制,審查包括鑒定方法和操作規程是否規范、鑒定結論的得出是否符合統一的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建立痕跡鑒定人對于痕跡鑒定的說明機制。
第三,構建輔助判斷機制,法官可以就在對具體案件中的痕跡鑒定結論進行科學性審查時所需要的背景知識等對專家進行詢問。
【參考文獻】
[1] 陳光中 主編《刑事訴訟法》第二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鄭旭 著 《刑事訴訟法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4] 陳衛東《論刑事證據法的基本原則》 ?載《中外法學》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