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民陪審員制度命運在中國歷史上幾經起落,直到今年正式以單行法的形式確立下來??芍⒎ㄕ卟粩嗟脑跈嗪膺@一制度的價值,最后得出肯定的結論。但是從《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到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的正式出臺這段時間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出臺實施后的這段時間,人民陪審制度在實踐中卻出現了許多偏離司法民主價值的現象。所以,分析這些現象及其原因并提出解決方式將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陪審制度 人民陪審員制度 司法民主
陪審制度作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上位概念,其強調的是人民法院依法吸納普通民眾參加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案件的審理工作的一種審判制度。如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和大陸法系的參審團制度,而我國則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即由法定程序產生的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人民法院審判活動時,除不能擔任審判長以外,與法官具有同等的權利。[1]從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定義中可知,在我國人民陪審不能擔任審判長,但是又與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利,同時負責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兩個方面的審理。
一、“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司法民主價值概述
(一)司法民主價值的含義
司法民主作為司法程序的源泉,在現代社會已經突破國家和區域的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法治信仰。而現如今司法民主的含義,是指司法機關在公開性的司法實踐過程中,以民主原則為標準,吸收廣大民眾的積極參加司法實踐活動,來保障司法的公平正義,他的核心內涵就在于強調司法權來源于人民大眾,所以國家機關本就應該直接或間接的接受人民大眾的支配和監督,使人民大眾有機會參與到司法實踐活動中去,并且能夠保障其司法權得到有效的行使。
(二)司法民主價值在人民陪審員制度中的體現
司法民主的核心內容在于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性,為此可以從參與的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加以保障,從橫向上要求普通民眾都應獲得司法活動的參與權和知情權,而不是僅僅將這些權利局限于少數社會群體,從而實現群眾話語和精英話語在司法領域中的完美結合;從縱向上要求民眾的參與必須是真實有效的,要對司法審判活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民眾所發表的意見要切切實實的盡最大可能反應到司法審判中來,而不是僅僅流于表面形式。人民陪審員制度就是司法民主價值在具體制度上的體現,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1條規定:“為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制定本法?!笔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5條、第6條和第7條分別規定了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和禁止條件,對比可知,規范立法層面僅僅將一小部分的社會成員排除在人民陪審員職業之外,而排除這一小部分成員也是出于司法公正性的考量,將大部分社會成員涵蓋在允許擔任人民陪審員的范圍內,從而在社會成員參與司法的廣度上保障了司法的民主性。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2條規定:“人民陪審員依照本法產生,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边@一規定主要包含兩個含義:一是人民陪審員除不能擔任審判長外與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力,二是人民陪審員與法官一樣從頭到尾參與整個案件的審理。進而在社會成員參與司法的深度上保障司法的民主性。
二、實踐中偏離司法民主價值的現象及原因分析
(一)實踐中偏離司法民主價值的現象
1.人民陪審員的選任與選定
(1)人民陪審員選任的學歷要求過高
201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5條規定:“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边@一條對比201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4條規定的:“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痹谌嗣衽銓弳T的學歷要求方面有所降低,由此也可以看出立法者也一定程度上認同如果對人民陪審員設立過高的學歷要求,會帶來諸多弊端。在此先不討論設定具有高中文化水平這一分界線是否合理,但畢竟目前已經從大學??埔陨辖抵亮烁咧形幕?,已經是一大進步。僅就實踐中對這一標準的執行來看,目前人民法院遴選上來的人民陪審員多為黨政機關、教育單位在職或者退休的職工,而這部分職工的文化水平的起點大部分為大學,由此可見,實踐中將條文中的文化水平限制進一步提高,將那些文化水平較低的社會成員排除在人民陪審員行列之外,從而削弱了人民陪審員本應具有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進而降低司法的民主性。
(2)人民陪審員的選定偏離“隨機抽取”原則
人民陪審員的生命力在于其隨機抽取性和廣泛代表性。《完善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14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陪審員法》第19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應當在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人民陪審員隨機抽取原則的根本特質在于背后的其目的,也就是通過普遍認為公平的隨機抽取方式來抵消人民陪審員產生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和印象性。實踐中“隨機抽取”的落實情況,據資料顯示,2014年以124個法院為調查樣本,其中“隨機抽取”占比39.5%,由院主管部門安排的占比25.8%,固定配置在審判庭的占比23.4%,固定配置在合議庭的占比1.6%。[2]。據此,隨機抽取的選定原則并沒有得到嚴格的遵守。因為多數陪審員是有自己本職工作的,陪審工作只是他們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額外獲得或者尋求的一份兼職工作,但同時又因為人民陪審員報酬較低,進而導致很多人民陪審員不愿意出庭參與案件的審理。即便是在陪審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美國,陪審員的出庭率在現如今也存在較低的困擾。在實踐運行中人民陪審員被劃分為“專職陪審員”和“兼職陪審員”兩個組別。人民法院更多的傾向于前者,甚至有的人民法院將參與本院案件審理的人民陪審員固定化,也就是每次固定通知那幾個人民陪審員參見案件審理而不是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這種作法顯然削弱了人民陪審員所應具有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將很大一部分人拒之在陪審員行列之外,破壞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所應具有的司法民主價值。
2.人民陪審員的權利與責任
(1)人民陪審員參審權意識不強
當事人、訴訟參與人判斷人民陪審員是否發揮實質作用的標準一般是看人民陪審員是否就案件事實在庭審中提問以及發問次數,同時看其是否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或者法律的適用發表獨立的意見。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實踐中,至少超過60%的當事人、律師以及法官、檢察官認為人民陪審員在庭審中很少發問或從不發問,其中律師的比例甚至達到88.1%。[3]同樣,具調查問卷顯示,實踐中仍有近三成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的權利沒有得到保障。由此可見,司法實踐中人民陪審員的參與性并不強。其作為人民群眾的代表參與案件審理作用大大削弱。
(2)人民陪審員的“陪審責任”意識不強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性質相對其他制度所具有的單一性質而言比較特殊,即是權利又是義務,這里的義務更加側重于責任,即一旦被選任為某一案件的人民陪審員,則要進到人民陪審員應盡的責任。首先,人民陪審員應當樹立按時出庭,不推脫的責任意識。實踐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基層人民法院遴選出來的人民陪審員中相當一部分是有自己本職工作的人員,對于這些成員來說,陪審只是他在業余空閑時間的一份兼職工作,甚至更有甚者是基于單位的壓力,不得不接受人民陪審員這個職位,加之人民陪審員的報酬較低,所以實踐中經常出現人民陪審員不出庭陪審或者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情況。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于本身代表性和廣泛性就不強的人民陪審員制度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削弱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司法民主價值。
(二)實踐中偏離司法民主價值的原因分析
1.“職權主義訴訟構造”的影響
世界范圍內的訴訟構造分為兩種:一是職權主義訴訟構造,二是當事人主義訴訟構造,我國目前雖然一直在提倡訴訟構造轉型,并且也一直在超這個目標努力,但是仍屬于典型的職權主義訴訟構造。在職權主義訴訟結構中,法官處于主導地位,控制庭審的流程。實踐中法官出于結案率的考量,往往會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庭審工作。此時陪審員很難跟上庭審的節奏,很難查清案件事實。因為,一方面陪審員缺乏法律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其庭前閱卷權受阻導致對案件的基本情況缺乏了解。所以,為了盡可能的讓陪審員跟上法官審理的速度,法院大多傾向于選任那些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或者在某些行業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擔任人民陪審員。這樣,必然會將那些文化水平偏低的普通公民排除在外,進而破壞人民陪審員的民主性。
2.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
受古代專制主義政體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服從意識深深扎根在我國公民的思想意識之中。受這種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公民大多缺乏政治參與意識和司法監督意識,對無關于己的事情持一種默然態度。這一思想意識形態具體反應到人民陪審員制度領域,則表現為人民陪審員缺乏陪審的權利責任意識,沒有認識到自己對于整個案件的重要性。如上述提及的人民陪審員無正當理由推脫出庭、開庭審理前不積極主動閱讀案卷材料,開庭審理中對案件事實中的疑點不提或者少提問,對于案件的表決不發表或者少發表獨立的見解,完全服從主審法官地意志,即所謂的“陪而不審、審而不議”,進而偏離了這一制度設立的初衷,即增強司法的民主性。
三、人民陪審員制度司法民主價值歸位的完善建議
(一)借鑒“當事人主義訴訟構造”中的因素
當今世界范圍內的訴訟構造主要依托兩大法系劃分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構造和職權主義的訴訟構造,但是純粹的當事人主義或者職權主義訴訟構造在當今整個世界范圍內是不存在的,雙方都在或多或少的吸收借鑒對方的經驗。在我國強職權主義訴訟模式背景下,借鑒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的相關經驗,朝著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方向轉變是當前訴訟學界的主流趨勢,如弱化法官的主導地位,增強人民陪審員在庭審中的地位,法官要正確認識陪審員在庭審中的地位,牢記陪審員除了不能做審判長以外,是遇法官同權的。為此在庭審前法院要組織陪審員閱讀案卷材料,在庭審中法官要主動引導陪審員提問,并且及時詢問陪審員的意見。
(二)克服傳統意識形態中的弊端
我們講條文規范設計的再完美,也只是理論層面或者是理想層面的完美,如果公民或者人民陪審員自身對其享有的權利持無謂的態度,那么一切都將變成徒勞。所以,轉變公民傳統的服從觀念意識,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配合某一具體制度實施和完善的必要措施。具體到人民陪審員制度領域,則應重點加強人民陪審員自身的陪審權利意識和責任,認清陪審是一項權利,行使該項權利無需看法官的臉色,增強人民陪審員的維權意識,即當陪審權非因法定事由,非因法定程序而受到侵害時,要積極尋求救濟,而不是沉默的態度。同時也要牢記陪審也是一種責任,一旦被選定為某一案件的人民陪審員,就要按時出庭,主動申請查閱案卷材料,積極公正的參與案件的審理。
綜上所述,陪審員制度起源于英國的大、小陪審團制度,在我國以人民陪審員的行使存在,先后經歷了三起兩落,直到今年才正式以《人民陪審員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一制度一路發展下來暴露出許多問題,如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偏離了其司法民主價值再加之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意識不強,所以只有人民陪審員這一制度背后的整個司法構造不斷完善,輔之人民陪審員自身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的增強,在司法實踐中嚴格遵守規范條文積極行使陪審的權利,才能使人民陪審員制度發揮出其本應有的司法民主價值。
【參考文獻】
[1]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答問《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http://www.chinalawedu.com/new/201212/qinyinjing2012122914171268838664.shtml,訪問時間,2018年11月1日。
[2] 劉方勇著:《人民陪審院角色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頁。
[3] 劉方勇著:《人民陪審員角色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9月,第95頁。
作者簡介:湯曉玉(1994—),女,漢族,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在讀,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