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及時了解全區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度和踐行力,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區120名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廣大農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評價良好,希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發展帶來活力和生機。同時,結果也顯示,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社會責任感認識不足,存在單純依靠村干部的傾向,未充分認識到發揮自我能動性的作用。針對當前農民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認清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關系,切實解決鄉村存在的問題,進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關鍵詞】 鄉村振興 農民 社會責任感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比城市的發展,我國鄉村發展的滯后正是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突出表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改變鄉村現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被提上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舉措,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責任感的認知、關注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等,經過精心的設計問卷,在榮昌區廣順街道天常村、清江鎮分水社區、河中村三個鄉村振興試點村社,采取偶遇調查的方式,對試點鄉村的農民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8份,有效問卷為112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及問題發現
(一)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上差異度小
有97.9%人選擇了“對自己”或“對家庭”或“對集體有責任感”,選擇“對自己有責任感”的合計77.9%,對“對家庭有責任感”的合計74.7%,“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合計57.9%,“對集體有責任感”的合計65.3%,“對民族有責任感”的合計65.3%。這表明,在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上,農民對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認識度高、差異度小,這表明農民有著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這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廣大農民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對鄉村振興戰略責任感的總體認同度高,但集體意識缺乏
在回答“您覺得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農民的關系”時,有65.3%人選擇“非常密切”,有28.4%人選擇“比較密切”,二者合計占比為93.7%。僅有6.31%的人選擇“不太密切”或“沒有關系”。在回答“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您怎么看待”時,有28.4%的農民選擇“無條件支持”或“需要我時我就參與”,這表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農民能認識到鄉村振興和“三農”的關系密切度很高,但是在思想上的自覺參與意識淡薄,未能將自身切實和鄉村振興聯系起來,存在“說起來重要,動起來不要”的現象。
(三)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責任感的踐行意愿高,但等看思想嚴重
在回答“是否去制止大型養殖場、工廠污水亂排放”時,有34.7%人選擇“非常愿意”,有35.8%人選擇“愿意,但怕沒效果”,二者合計占比70.5%。在回答“當您看到有的村民在鄉村振興中做出了有損集體的事情時,您會怎么做”時,有45.3%人選擇“積極勸說,并監督其改正”,有20%人選擇“給以勸說,他改不改就不是我的事了”,有14.7%人選擇“報告給村兩委,協助其改正”。在回答“您是否愿意改變村里存在的不文明習俗”時,有44.2%人選擇“十分愿意”,有45.3%人選擇“愿意”,二者合計占比89.5%。有些村民表示:制止他們其實就是得罪了他們,可以托他們的親朋好友去勸說,這能避免正面沖突,也讓當事人易于接受并改正自己做出的對集體不利的行為。這表明,鄉村農民的面子思想太重,長期的面子思想已經影響了農民的集體責任感的發揮,廣大農民不愿意站到前臺,更愿意在幕后觀看,本著寧可少事也不惹事的思想,睜只眼閉只眼。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的集體責任感還有待提高,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對個人、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感較高,對鄉村振興這一社會責任感的踐行度低,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意愿弱,多存在觀望狀態。本文認為我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期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還有一定的距離,深層隱藏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和走訪調研座談,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廣大農民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以下建議:
(一)解決實際問題,增強農民的主體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在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調查數據也明確顯示,農民的主體意識需要進一步的激活。
解決農民關心的事情做起,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調查中顯示,部分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是一腔熱情,但是好鋼不知道怎么用在刀刃上,也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更不敢干。面對輿論的壓力以及鄉村振興效果的觀望性心態澆滅了剛剛燃起來的希望之火。激活農民的主體意識,必須從解決農民關心的事情做起。由于不明晰鄉村振興的前景造成的不敢干的思想問題,應提高農民的參與村莊治理的責任感,增強村莊治理事項的民主性,充分發揮鄉村理事會、監事會的作用,增大對村務“一事一議”等重大事項的公開透明度,讓農民真正參與到村莊治理中,在參與中提高獲得感,增強對鄉村振興的信心,進而激發農民的主人翁意識,避免成為《十八洞村》經典電影中折射出的“坐在家門口等待政府送小康”的農民,讓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二)注重農民群體中精英人才培育,發揮人才的關鍵作用
鄉村振興面臨的更直接的問題是鄉村人力人才的短缺。解決這一問題,要把農民群體中的本土人才培養起來。由于本土人才長期居住在鄉村,對鄉村發展有一定的認識和見解,同時又熟悉鄉土人情,能把鄉村振興的根基向廣大農民延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能夠讓廣大農民認同和接受,以本土人才執行力、說服力提高廣大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責任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鄉村大學生培養工程”“鄉村人才素質提升工程”把本土人才的培育和六支隊伍教育培訓統籌規劃,分層次、分類別的對本土人才進行培育,聯合區人社局、區委黨校等部門合力,舉辦鄉村振興人才培訓班。
(四)轉意識增才干,激發村干部的能動性
作為與農民接觸最多的基層一線干部,村干部首先要有團結意識,把全村發展看做一盤棋,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主動思考、自我發力,不能只等上級的指示行動。只有我們的黨員干部具備并強化了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意識,才能帶動廣大農民共謀發展,喚醒廣大農民的責任意識,挖掘出農民身上的潛在能力,在村干部標桿引領和榜樣作用下,壯大鄉村振興中農民隊伍。因此,廣大村干部要帶頭樹立村社自我發展意識,克服“等靠要”上級扶持的思維定勢,和沒資金沒法干的消極思想,要敢于創新、善于抓住政策信息,幫助農民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幫助他們樹立不斷進取的新觀念,增強農民的大局意識和看齊意識,推動鄉村整體發展。其次村干部要增強自身看家本領。不斷學習,端正為民服務意識,當好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搞好村莊發展規劃,善于發現適合本村發展的產業,真正為農民增收創造門路,為鄉村振興發現途徑,為政府助力保駕護航。最后,村干部要守得住自己。在農村,干部要做到不沽名釣譽、不為金錢物質誘惑,常有律己之心,真正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鐵、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撐得住,關鍵時刻頂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經得住磨難。”的號召。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Z].2018.
[2] 《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2017.
作者簡介:劉亞平,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