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經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涵蓋的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從古至今,世界經濟的內涵和外延都經歷了很多變化,并且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無疑會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世界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的大環境和背景,也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時,世界貿易在不斷發展中實現了存量、增量、形勢與態勢的多元變化。本文從二者的關系入手,研究了其中的發展脈絡,并且著眼未來發展方向,得出了結論。
【關鍵詞】 世界經濟 國際貿易 國際分工 服務貿易
一、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世界經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不僅是一個地理范疇,更涵蓋了經濟體系。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原始的雛形至如今的蓬勃發展,其間經歷了很多曲折和發展。世界經濟是和科學技術結合發展,是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和資本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從內容上來看,世界市場分為商品、資本和貨幣領域。
從發展階段來看,世界經濟經濟了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終形成的三個階段。在最初的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社會分工沒有固定形態。在14至15世紀中,曾有歐洲的呢絨和金屬等優勢產品和東方的絲綢、香料和珠寶等充滿異域特色的產品盛極一時,但仍然也是局部的不完全的貿易。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為世界打開了新的大門,更多的國家和物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于是國際貿易領域也被通往世界各地。各種商品源源不斷的流通到各個國家,使世界第一次趨于一個整體范疇。于是成為了世界經濟萌芽的標志,為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后來經歷了三角貿易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早期的不成熟的形式,是世界經濟的萌芽時期。而國際貿易屬于歷史范疇。國際貿易的產生首先要有獨立的經濟體,其次有條件使剩余產品可以交換。
二、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世界經濟是由各國、各地區以及各種區域性的經濟集團構成的,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跨國公司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經濟組織協調并連接起來。其中,國際貿易是各個世界經濟主體之間互通有無的渠道,是各個主體之間資源配置的主要途徑,它們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無疑會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世界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的大環境和背景,也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世界經濟形式與國際貿易之間一般呈正向關系,一般情況下,世界經濟繁榮,國際貿易則越發達,世界經濟萎縮,國際貿易則蕭條。經濟繁榮,國際購買強,則貿易發達;反之,也成立。
三、世界經濟下國際貿易的新發展
與2016年同期相比,2017年前6個月全球實際貨物貿易量顯著回暖,各月平均增長幅度接近4.1%。從月度同比數據看,增幅最低的為2月的1.8%,其他月份增幅均超過3%。
其次,從國別情況看,不論是出口量還是進口量,發達經濟體均明顯高于新興經濟體。這種情況在2017年上半年進口量尤為突出。從分月的進口情況看,發達經濟體呈現穩步小幅增長態勢,其中美國略有波動,歐元區和日本增長平穩。新興經濟體的進口量相較于發達經濟體有一些波動,并且近幾年相較于金融危機之后新興經濟體對全球貿易的貢獻在下降。
最后,新興經濟體整體的出口情況有所好轉,這將化解人們對新興經濟體貿易的悲觀看法。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需求溫和上升的推動下,新興經濟體出口貿易繼續改善,出口額同比溫和增長。
(一)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將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最近幾年,中國大軍凸起,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于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并且有著穩定的發展空間,將來勢必成為一股最中堅和最大的力量。
中國是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中國通過“望、聞、問、切”,為世界經濟把脈開方,作出的中國貢獻,得到各方高度認可。2016年,中國作為G20主席國提出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峰會主題,G20杭州峰會通過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提出應緊緊抓住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新機遇,從根本上尋找全球持續健康增長之道,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2017年,在G20漢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堅持開放包容,推動聯動增長,指出要堅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大方向,為世界經濟增長發掘新動力,繼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
國際社會期待著中國為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帶來中國智慧,期待中國領導人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開出良方,注入新動能。今年11月份,中國外交行動的“組合拳”,向世人傳遞了明確信號——中國致力于同世界各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太平洋之濱的APEC會議,習近平主席推動亞太伙伴攜手為世界經濟的大船握穩舵盤、把準航向。在拉普拉塔河濱,中國領導人在G20峰會上將就全球經濟治理倡導的重要主張,就推動世界經濟重回增長之路提出了中國方案。
今年適逢G20領導人峰會機制啟動10周年。10年來,G20的工作重心從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轉向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和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探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二)區域合作呈現出更好態勢,風險與機遇并存。
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但是,由于各種區域貿易協定規則標準不同,導致實施起來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同時,中國發起倡導的“一帶一路”,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我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有著很好的經濟推動作用。同時,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也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也提升了全球范圍區域合作,在創造更多國家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三)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托,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等份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占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制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并且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就我國來看,由于數字技術的蓬勃興起為數字貿易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手段的實施,我國數字貿易發展勢頭良好,這從一系列亮閃閃的服貿數字中可見一斑。從增速上來說,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平均增速達到17.6%。就跨境電商規模而言,今年我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交易規模有望超616.4億美元,環比增長16.1%。
我國跨境服務領域對外開放正在加速破局。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正式對外宣布,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服務將達10萬億美元。近日,商務部發布的我國首份官方服務進口報告也顯示,中國服務進口正在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為世界帶來“中國機遇”。
中國搭臺,世界唱戲,為期6天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用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的亮眼成績,向世界交出一份漂亮的“中國答卷”。在時代命題下作答,這份“中國答卷”有太多的“不一般”。在此次進博會上,服務貿易同時亮相,不僅給各路企業一個展示風采的機會,更彰顯出中國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的精準眼光與“東方智慧”。未來中國可期,并且帶給世界的也將是更多的進步和驚喜。
【參考文獻】
[1] 陳策.外國直接投資的國際貿易效應:基于我國行業數據的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3):28-33
[2] 陳麗珍,王術文.技術擴散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5(2):56
作者簡介:史向榮 1995女 漢族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 研究生 黑龍江大學 國際商務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