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湖北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一個傳統科教大省,湖北科技創新發展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和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加快科技創新發展。
【關鍵詞】 科技創新 創新驅動 創新資源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關于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論斷,明確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國際出口增長乏力,世界主要經濟體間貿易爭端不斷涌現,國內市場需求不振,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能否加快實現創新發展,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成為制約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新征程順利抵達的關鍵因素。能否將創新資源優勢順利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決定新時期湖北在全國實現爭先進位趕超發展的關鍵。創新發展涉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方方面面,其中科技創新是核心。近年來,湖北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一個科教資源排名全國前三的大省,在科技創新領域理應有更多擔當和作為。
一、湖北科技創新發展有良好的現實基礎
(一)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為湖北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湖北是科教大省,在校大學生、在漢高校等數量和質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截止到“十二五”末,全省共有78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兩院院士70人,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院院士、國家科技獎項、技術合同交易額等均居中部第一;“快舟小型運載火箭”、“單模光纖超大容量光傳輸”和“廣域實時精密定位關鍵技術”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轉化落地;科技研發投入逐年穩步增加,高新技術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逐年穩步提升。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涵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內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湖北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湖北省委省政府歷來重點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科技創新相關體制機制,有力助推湖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2015年5月,省科技廳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科技創業的十條意見》(以下簡稱“科技十條”),通過出臺建設新型科技創業服務機構、鼓勵建立專業技術開發平臺、降低初創企業創新創業成本等十條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發展舉施深入推進湖北科技創業。
2015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以下簡稱“科技九條”),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直接服務我省企業研發活動的積極性,促進科教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化。
各地市也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如武漢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與發展的意見》,以及2013年在全國率先推出鼓勵創新創業的“青桐計劃”; 襄陽市出臺《關于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的意見》;宜昌市出臺《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荊門市出臺《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見》等等。
(三)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建設為湖北科技創新發展帶來新契機。2016年4月,湖北正式獲批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2016年7月,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湖北省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6—2020年),通過實施“產業創新工程”、“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創新基地建設工程” “創新人才集聚工程”、“科技金融創新工程”、“科技扶貧工程”等七大工程,按照武漢、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他市(州)、縣(市、區)的層級,全方位、多層次、有梯度地推動湖北創新型省份建設。
2017年10月,正式成立湖北省建設創新型省份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王曉東省長親自掛帥,領導小組成員由省直各部門一把手組成,體現省委省政府對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高度重視,確保湖北國家創新型省份于2020年順利建成。
2018年1月,湖北省省長王曉東與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漢正式簽署新一輪《科學技術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2018—2022年)》,通過加強省部會商合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進創新改革試點示范、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推進創新創業活力釋放,加快推動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建設。
二、湖北科技創新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根據科技部2017年8月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通過從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5個方面進行綜合評比,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65.75,雖位居全國第七位,中部首位,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7.57),并且與排名全國前三的北京(85.36)、上海(84.04)、天津(80.55)仍有不小的差距,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待提升。
(二)科技創新經費投入有待進一步優化。2017年,湖北科技創新投入穩中有進,但仍有優化空間。從投入總量上看,湖北R&D經費投入700.6億元,雖繼續位居中部首位,但大幅落后于廣東(2343.6億元)、江蘇(2260.1億元)等經濟強省;從投入強度(R&D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上看,湖北為1.97%,在中部地區僅次于安徽(2.09%),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13),與排名;從投入結構上看,2016年,全省科研經費被主要投入到實驗發展階段,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投入則較為薄弱,僅為16.6%,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5%),而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在30%以上,法國更是高達60%;從投入主體上看,高校、政府機構和大中型企業占主導作用,中小企業普遍積極性不高,發展明顯滯后。
(三)科技創新資源布局有待進一步合理。從全省各類創新平臺、服務平臺和共享平臺等創新資源布局上看,主要集中在武漢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其他地區創新資源布局相對較為薄弱,基礎條件建設相對滯后。同時,重要的科技資源如文獻、數據、儀器等都集中在大專院校,企業擁有的科技資源相對較少,在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建設上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有待進一步理順。從科技產出的結構看,湖北的科技論文、獲獎成果等純科研型產出相對較高,而商業化應用成果產出低,長期以來困擾湖北的技術外流情況仍然存在。2017年,全省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110234件和46369件,在中部地區位居第三,落后于安徽(175872件和58213件)、河南(119240件和55407件),與專利大省廣東(627834件和332652)和江蘇(514402件和227187件)差距則更為明顯。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方面,湖北為7595.89億元,在中部位居第三,落后于安徽(8843.08億元)、湖南(8585.72億元),而廣東、江蘇則分別為34863.03億元和28579.02億元。
三、湖北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加快傳統優勢支柱產業智能化升級,以華星光電廠T4廠、湖北中煙、武石化乙烯擴能、東風本田三廠、天馬第6代低溫多晶硅等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建設為抓手,帶動其他中小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提高企業自主創新力。打通資金、技術、市場等各個環節,完善企業創新決策機制、組織方式和激勵政策,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進一步完善企業創新激勵機制,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服務。全面落實稅收減免、金融扶持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業,建設若干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鼓勵更多企業創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升骨干企業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武漢市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等“回歸工程”,通過此類招商引資模式,吸引一批國際、國內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到漢建設研發中心、后臺服務中心等,不斷增強區域創新活力,帶動區域創新發展。加快實施“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升級版”,推進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
(二)進一步集聚和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戰略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將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通過專項資金引導、擴大基金投入、強化要素保障、創新體制機制等政策措施,引導資本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加速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集聚,優化資源配置。
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建設,支持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襄陽、宜昌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推廣構建“五鏈統籌”產業創新體系,打造產業創新中心。支持武漢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武漢光電國家試驗室、激光技術國家重點試驗室、國家存儲器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確保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國家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亞洲首個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加快全省現有9個國家級高新區特色產業創新發展,鼓勵其他地市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高新區的載體作用。加強長江經濟帶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打造國家級知識產權交易市場。
加強開放式創新。用好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采取政府引導基金、政府采購和政府貼息、擔保等支持方式,激發社會力量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創新鏈條和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各類創新主體間合作,聯合開展核心、共性技術攻關,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
(三)進一步打造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快人才強省建設,更大力度實施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 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健康中國2030”等重點領域,重點引進和遴選支持從事重大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的人才,形成完善的引才用才機制。強化武漢市人才高地地位,實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引導國內外創新型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專業人才隊伍集聚。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為湖北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打造優秀企業家隊伍。支持企業家組織、服務、主導企業創新活動決策,依法保護好企業家的合法財產權和創新收益。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養計劃,加快造就一支創新型企業家隊伍。
(四)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做好“科技十條”、“新九條”等政策的落實工作,持續為科技創新創業清障搭臺,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
強化金融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支撐。發展“創新友好型”金融體系,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培育本土創投機構,運用政府引導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以資本要素引導創新創業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發展的局面。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介服務。支持技術轉移中介機構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引導技術轉移中介機構與科技企業孵化器緊密合作,發揮技術轉移中介機構投融資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五)進一步優化創新發展整體環境。
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快從注重管理轉變為注重滿足創新主體需求,為各類創新主體松綁減負、清障搭臺。加強金融、財稅、戶籍、社保等政策與科技政策銜接配套,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有機整合,形成創新的整體效應。建立完善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監管清單制度,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圍繞創新搞好公共服務,大力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業、崇尚創造的寬松環境,為創新創業拓展空間、創造條件。積極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雙一流”建設。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落實“雙創”系列政策,建設一批眾創空間、“雙創”示范基地。推進“我選湖北”計劃,鼓勵和扶持更多大學生在湖北創新創業。
作者簡介:廖松,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中部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