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我國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最基本的經濟布局和政治決策單元。近年來,在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雙重效應的影響下,多地存在對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工業三廢增加、土地功能退化等惡性環境效應產生。由此看出,如何正確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是縣域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實施全面發展道路上所必須探究解決的問題。
一、探究區域概況
新津隸屬成都市下轄縣,位于成都南部。2017年,新津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1.4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億元,位居全省十強縣第8位、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16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第81位。作為當代縣域加速工業化發展中的一員,新津在近年來的發展中逐漸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是縣域經濟在發展中值得借鑒的良好案例。
二、關于新津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面對縣域工業化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逐步突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通過新津政府對環境的重點關注,執政部門持續實施強制性“治霾”“治水”等行為,當前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要解決根本問題還需要較長時間,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1、產業結構的影響
作為新津主要的經濟支柱,工業經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工業經濟方面新津縣本土企業有基礎、有優勢,本地發育的希望集團、美好集團及路橋集團等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此外由于引來浙江等沿海企業投資建成省內唯一的省際合作平臺—川浙合作工業園區,以及來自成都市區的產業擴散,新津工業園區規模逐步擴大。但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工業生產還存在質效不高等問題??h工業企業行業類別、生產原料、產品等門類較多,出現的邊角余料等一般固廢涉及面較廣,部分一般固廢不能通過廢品收購站、供貨商等渠道回收,也不能再次利用,出現堆積量大,堆積時間久,可能引起變質、發臭等情況,引發周邊投訴問題。且因省內危廢處置機構較少,能處理的種類不多,企業危廢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
2、生態環境的欠賬
從所處地理位置來分析,新津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成都平原南端,東鄰雙流,西接大邑、邛崍,南接彭山,北毗崇州,境內“五河匯聚”,承接了成都市部分區(市)縣尾水,岷江岳店子出境斷面水質還不能穩定達到三類,“五河一江”23條二級支流中,78%水質為五類或劣五類,加之新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已不能滿足當前的城市發展需求,污水管網建設、污水收集率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因縣域面積小、交通網絡發達,周邊區縣工業園區環繞,區位因素對大氣環境質量影響較大,PM10、PM2.5濃度均值和優良天數離市級目標要求仍存在差距。
三、縣域經濟與生態如何共同發展的探索
過去新津縣的經濟發展以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這是錯誤的零和思維的體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并非處于對立的兩面,經濟發展其目的在于提高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而生態文明建設在于實現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二者皆旨在服務百姓,若能合理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共同發展,其能達到的最大效益必定遠大于零。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多次就四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一定把四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好,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因此如何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實現經濟與生態的有機結合,達到生態經濟的融合發展,是值得認真探索的課題。針對此課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加快調整產業鏈結構
目前看來,工業經濟是新津賴以發展的主導經濟。據2017年統計數據,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GDP比重為59.4%,遠超第一、三產業生產總值。面對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當提倡,但同時需要重視工業制造中的污染排放。企業中大量的污染可歸咎于企業設備老舊,核心技術受限。因此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是大勢所趨,必須明確新的工業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不走資源消耗和廉價勞動力為代價的老路,探索低耗高能高效的新型生產技術,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的排放。通過應用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改良生產鏈,加快推進支柱產業升級,大力推進綠色電能的使用,積極推動電能替代,重點加強電鍋爐、電蓄能、電動交通、家庭電氣化項目建設,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刂泼禾肯M總量,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推動傳統能源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建設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工廠,實現“智造”等。
2、改善產業結構
對于新津當前確立 “成南副中心、濱江公園城”的戰略定位和“一心三片、一江四岸”的城市空間格局而言,對本縣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同樣重要。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作為重要的川西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新津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推動發展現代物流;二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新津的下轄鄉鎮大多以農業為主。推動農業向集約式、經濟型、現代化轉變,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三是創建旅游示范區,充分利用現有的梨花溪文化旅游區和天府農博園加快升級景區景點、壯大品牌,大力發展旅游。同時深入挖掘新津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忠孝文化等資源,促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農業、文化與商業等跨界融合,努力讓新津文化記憶傳承、創意設計彰顯“津韻、津味”。
3、強化環境綜合治理
關于現有的環境問題,政府出臺頒布政策,讓規則成為剛性的約束,可利于環境的綜合治理。政府可安排執法部門繼續深入開展“鐵腕治霾”行動,通過新興的科技手段治霾,大力推進揚塵治理、秸稈禁燒、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治理等工作,全面關停磚瓦窯等低效高耗的老式企業,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大力實施“凈水興水”行動,深入開展黑臭水體、違法違規排放等十大專項整治行動,加快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同時強化環保執法監管,加大環境違法行為打擊力度,不斷提高環保違法成本。推進科技環保,鼓勵企業積極運用環保新技術、新設備,加強重點區域和企業環境監測,創建一批綠色企業。深化全域增花植綠,大力實施公園綠化、街角綠化、小區綠化,加快形成清新明亮、山水田城相融的生態環境。
4、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市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群眾對于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的意識還比較薄弱,最終導致市民環境訴求和主動承擔環保責任的意識不匹配。提高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可進一步提高群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參與度、主動性。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向低碳環保、文明健康方式轉變。利用多方網絡平臺大力培育和弘揚綠色低碳文化,大力開展綠色活動,推進全民自主環保,營造“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風氣。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探索生態經濟的發展是一條充滿困難的道路,而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給出解釋:我們強調求實效、謀長遠,求的不僅是一時之效,更有意義的是求得長遠之效。當前有成效、長遠可持續的事要放膽去做,當前不見效、長遠打基礎的事也要努力去做。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更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的根本依托。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每天都可以在藍天下盡情呼吸!
作者簡介:王絲琪,女,2001.7.12出生,籍貫:四川省新津縣 。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讀高中,身份證號碼5101322001071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