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沿用的以美術教學為主體的設計教育,承襲了歷史上的美術教育。多數教師還停留在“先課堂理論、后作業實踐”的傳統設計教育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易于應付作業應付考試,其設計思維得不到有效鍛煉和提升。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模式已不適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服裝設計教育應提高對創新意識重要性的認識,這樣才能培養出在經濟全球化中有競爭能力的設計人才。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學經驗的總結,對服裝設計教育創新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 服裝設計教育 專業人才 教育創新
中國服裝設計專業教育從青澀到成熟,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這一專業已為我國服裝業輸送了大批設計骨干。一方面,大量服裝專業畢業生陸續走上了工作崗位,這無疑是為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可貴的基礎。而另一方面,很多領導、專家認為人才的嚴重匱乏,是我國服裝業邁向更高層次的最大阻力,很多品牌老板對懂設計,通營銷,具有良好語言溝通能力,善于捕捉信息的人才求之若渴。然而,隨著畢業生社會信息的反饋,服裝專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尤其是教育創新的觀念更是迫在眉睫。
一、教育創新的重要性
我國以往沿用的以美術教學為主體的設計教學模式,雖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國際設計的平臺上,拿知識經濟的標尺去衡量,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我國沿用的以美術教學為主體的設計教育,承襲了歷史上的美術教育。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模式已不適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社會對設計人員創新能力的要求日益顯著,服裝設計教育應提高對創新意識重要性的認識,這樣才能培養出在經濟全球化中有競爭能力的設計人才。
二、服裝設計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1、對課程設置內容創新的思考。中國設計教育,依然承襲工藝美術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以美術繪畫為最主要的技能訓練,注重通過臨摹傳統、寫生自然等方式來進行造型方面的學習,而材料工藝方面的課程訓練與社會存在較大差距。學生的學習是往往以被動的接受狀態為主,他們把大量時間花費在以素描、色彩為主的寫實技能訓練上,往往忽視了設計的靈魂所在,即設計的創意。因此,有的學生的基礎訓練成績較好,但在進入設計階段就顯得力不從心,其癥結就在于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個人建議教師在講授時注重對想象創新能力、繪圖表達能力、視覺判斷力的綜合運用,著重于分析、思考,強調腦、眼、手的并用,以激發學生的開拓創新思維。
在傳統服裝設計教學環節中,老師要求學生要畫大量的效果圖,強調各種人物的動態造型練習,加強色彩搭配能力訓練。其間為了追求畫面美觀還可以允許學生進行夸張造型處理、創造一些不實用的色彩設計。浪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對以后的實際設計收效甚微,并使學生產生抵觸、敷衍情緒。個人建議這些教學環節應最大限度地運用計算機相關軟件進行教學,從相應的材質庫、模型庫中直接地調出造型、色彩、圖案來強化訓練,可大大節約人力資源。
2、 對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的思考。每一門課程都有每一門課程的特點,因而每門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有所區別。現今的大學生思維更為獨特、思想更為活躍,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較強。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協作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這非常有利于學生踏入社會之后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例如,服飾圖案課程可以在學生掌握圖案基本知識原理的基礎上,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園,在規定的時間內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圖像,選擇一幅最為滿意的攝影圖片打印出來。首先對圖片上的色彩進行歸納,整理成屬于自己的色彩系統,而后利用圖片中的形象進行變形設計,單色的線稿套以不同的色彩系統,得出多幅圖案作品,最后選擇自己最滿意的一幅完成服裝應用效果。這種形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也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服飾圖案的相關知識。
3、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的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產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轉化,企業的競爭已由低成本、低價位的競爭轉向品牌的競爭,其中服裝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創新將是競爭的關鍵,這就對服裝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一些服裝專業的學生崇尚藝術,不清楚設計與產品的關系,不關心市場對設計的需求和內涵。中國服裝教育與需求之間存在著不可回避的“距離”。如今,服裝企業最需要既擅長服裝設計,又懂工藝、懂板型、懂流行、懂營銷運作的綜合人才,而不是單一只會“紙上談兵”,設計“圖面效果”的人才。因此,我們必須就目前相對落后的教育觀念、教育形式、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養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較高的科技素養、高尚的審美品位、較強工程技術能力的高素質服裝設計人才。
三、趨勢
現代服裝設計專業的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二維設計表達到三維實體再現的過程。如何緊跟國際設計教育的發展,如何培養出優秀的設計人才,這對于廣大設計教育者來說都是重點關注的問題。未來世界,具備審時度勢、預測洞察力,具備全方位的國際化思想和度量,真正具有國際化理念的資本國際化運作人才,會成為最奇缺的人才。目前,我國紡織服裝高等教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社會各界和各紡織服裝高等院校正不斷創造新的辦學經驗,深入總結探索既符合高校辦學規律,又符合我國國情的辦學思路和辦法,加速紡織服裝高校的健康發展。
服裝設計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需要院校和任課教師共同努力,關注國際服裝設計教育的新動向,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勇于打破傳統教學的窠臼,建立與國際設計教育接軌的教學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發揚中國獨有的文化品格與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 趙愷,卞穎星. ?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項目教學改革淺探[J]. 山東紡織經濟. 2010(01).
[2] 俞仲文等.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體系構建和基地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 .
[3] 何莉.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北方經貿, 2006, (7) .
[4] 高職服裝教育教學研究[J]. 楊鳳飛. ?中國成人教育. 2007(07).
作者簡介:劉超婧(198703),女,漢,福建南平,助教,本科,閩北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福建省南平市,郵編3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