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穎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作為新生的藝術表現形式,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不僅僅是需要采用各類手段,并且需要更新發展理念以及思維方式。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本身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創新貫穿于其創作的整個過程,保證創新性是推動作品不斷發展的重要前提及保障,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作為藝術創作設計人員來說,只有從基層入手,從人民出發,才能夠提升作品的可接受度;只有抓住民族特色,充分發揮民族情懷才能夠緊扣人民的心弦;只有抓住時代的主旋律,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以及脈絡,才能夠獲得人民大眾的認可,獲得更多平臺以及群眾的認可。
藝術設計本身具有超然性,很大一部分的藝術設計作品超出現實生活,但是其本質內涵還是來源于生活。作為視覺傳達藝術設計者來說,如果想要充分提升創新思維,改善創新理念,就想要要充分的深入基層,讓視覺傳達藝術從象牙塔里面走出來,發展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須要給人民提供足夠的精神食糧”。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人員深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群眾的視野范圍,了解人民群眾的喜好,才能夠有效保障該類藝術作品獲得更多的認可。例如前幾年的藝術作品《板車女孩》就是借鑒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案例展現出來的,無論是從形式、情感展現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深受人民群眾的好評。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飄揚的紅絲帶》、《科學島》等等作品都是通過詳細具體收集發生在人民群眾身上的事件演化而來的,通過視頻、平面廣告等等方式展現在人民面前,讓更多的人了解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事情。扎根群眾,深入基層是藝術設計人員創作的基本源泉,是改善創新理念的重要渠道。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各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是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人員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創作人員改變創新發展思路的重要方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藝術傳達藝術設計者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思想的交流也越來越深入,很多的作品缺乏創新,缺乏民族的特色,民族特色、民族色彩、地方特色是提升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創新色彩的重要理論來源。例如西北粗獷、磅礴的風格,特別是西北的歌唱傳統以及文化,東北的大秧歌、江南地區的溫婉的文化等等都是很多的藝術作品借鑒的重要源泉。各個民族文化當中還有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例如傳統的太極文化、中國結、東方之樹等等文化符號,具有高深的道家色彩、和諧的文化色彩,設計人員在發揮民族特色的過程當中應該抓住民族文化的符號,合理的使用文化符號表現出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結合傳統文化,抓住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本質,合理使用傳統文化的符號,能夠讓視覺傳達藝術作品具有更好的沖擊力,抓住人民的眼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于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藝術作品作為宣傳的重要的途徑,是傳播文化思想的重要平臺,藝術作品的受眾面十分的廣泛,如果傳播的思想旋律不能夠緊扣時代的脈絡,不能夠夠抓住時代內涵就不能夠稱之為好的作品。視覺傳達藝術設計這就應該在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融入時代的內涵,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諧發展的理念、科教興國的理念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在進行創作的過程當中不僅僅是創作的內容需要結合時代的主旋律,例如愛國主義文化、雷鋒精神、中國傳統沒得等等都是表現時代內涵大額主旋律文化;除此之外,創作的方式同樣需要改變,采用多樣的方式結合,例如網絡技術手段、計算機技術等等。創作主旋律的作品首先需要保證創作者在自己的領域能夠充分的理解自己的素材,力求生動活潑、高壓與低調共存。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夠讓觀賞者產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達到思想的共鳴,但凡創作應該從主旋律出發,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創作者作為藝術作品的設計人員,不僅僅需要表現出自己思想,還需要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當時創作出符合主旋律的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作品一定要深刻理解主旋律文化本身的內涵以及本質。例如《父親》、《開國大典》等等作品都是非常不錯的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作品,社會影響非常的強烈。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形式,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對于社會的影響都是非常明顯的,藝術設計創作人員應該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改變創作思想,提升創新思維,力求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生動活潑的展現出作品的魅力以及其社會價值。創作人員根植于傳統文化,深入人民群眾之中,把握時代脈絡是創新創作思維的重要渠道。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方式,例如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形式,但是藝術創作的根源還是在于人,在于創作者本身。希望通過上述的闡述能夠為更多的創作者提供創新思慮,提供更好的創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