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莎
利率市場化一直都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至今,已有20多年。2015年10月,央行決定放開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上限,這一重大舉措標志我國利率市場化基本收官。2016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式把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毫無疑問這是對我國的利率改革的一種很大的認可。在整個市場化改革過程當中,銀行業受到的影響無疑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凈利差。隨著金融市場上競爭的愈演愈烈,未來,我國商業銀行存貸利差還有可能繼續縮小,所以,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利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
本文試圖分析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我國商業銀行凈利差。從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凈利差的諸多因素中選取了5個相對重要的指標,運用2008-2015年我國16家上市銀行的面板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針對實證回歸結果,進一步分析其原因所在,并為商業銀行發展提供了一些對策建議。
本文選取的是2008-2015年間我國16家上市銀行,分別是中、農、工、建、交5大國有銀行,招商、中信、興業、華夏、光大、浦發、民生、平安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北京、寧波、南京3家城市商業銀行。樣本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及各行歷年年報,并經本人整理、計算所得。
從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當中,我們發現研究銀行凈利差的模型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銀行微觀模型,另一類是做市商模型。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銀行的凈利差,譬如說市場結構,銀行的運營成本、風險厭惡程度,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的存在以及銀行的非利息收入、隱含支付、機會成本等等。本文僅從中選取5個相對重要的因素,運用面板數據,通過采用做市商模型、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來進行研究。我們把商業銀行凈利差作為因變量,把銀行運營成本、違約風險、風險厭惡程度、非利息收入以及上一期的利差水平作為自變量,建立了面板數據模型,其表達式為:

公式(1)中,i=1,2,…,16表示各家上市商業銀行;t=2008,2009,…,2015表示樣本數據的年限;(NIMit)表示年份t上市銀行i的凈利差(i=1,2,…,16;t=2008,2009,…,2015);α 表示常數項;(TCR)it表示年份 t上市銀行i的運營成本;(LLP)it表示年份t上市銀行i的違約風險;(RISAV)it表示年份t上市銀行i的風險厭惡程度;(NI)it表示年份t上市銀行i的非利息收入占比;(NIM-it-1)表示上一期上市銀行i的凈利差水平;β1,β2,…,β5分別表示各個自變量的系數;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在計量方法上,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數據模型,結合變截距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兩種方法,來對單個自變量的影響系數進行估計,實證結果由Eviews6.0軟件得出。
(1)單位根檢驗
單位根回歸結果顯示,LLC檢驗、IPS檢驗、Fisher ADF檢驗和Fisher PP檢驗的伴隨概率P值都小于0.1,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不存在單位根。四種類型的檢驗結果都說明,本次實證所選取的各個變量是平穩的。
(2)Hausman檢驗
由Hausman檢驗結果可知,樣本卡方值較大,為45.975706,而且P值也很小,接近于0。相對于隨機效應模型而言,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程度更好、檢驗結果更為準確。從擬合優度的系數來看,隨機效應只有不到0.3,而固定效應的擬合系數達到了0.5以上,所以,固定效應模型更為符合實際。
(3)回歸結果分析
具體來說,各個解釋變量的影響系數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想要考查其對利差的影響,還是要結合各個因素對銀行利差的現實意義來分析。下面分別就各個因素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非利息收入NI。非利息收入占比NI的系數為-3.32,非利息收入NI與利差是負相關的關系。非利息收入的增長,降低了國內銀行對傳統存貸業務乃至對利差收入的依賴程度。
違約風險LLP。違約風險LLP的影響系數是0.21,這說明了信用風險對銀行凈利差的影響是正向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一旦借款人出現違約,商業銀行設定的對這種風險進行補償的貸款利率也較高。
運營成本TCR。運營成本TCR的影響系數的值為0.04,這說明運營成本對銀行利差有較小的正向影響。如果一個銀行的運營成本過高的話,這個銀行通常都會采取提高存貸利差的方式,來彌補運營過程中的差額。
風險厭惡程度RISAV。絕大多數銀行都是風險厭惡者,風險厭惡程度RISAV對于利差的影響系數是0.03,說明了它與銀行的凈利差之間有著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如若RISAV很高,由此帶來的利差會上升,從而利差收入也會有所提高。
上期的凈利差NIMt-1。上期的凈利差NIMt-1對本期利差的影響系數為0.24,我們有理由認為商業銀行當期利差與上期的利差水平NIMt-1有關,且它們之間有顯著的正效應。也就是說,若前一年的凈利差水平較高,那么預計當年的凈利差水平也不會低。
目前我國傳統存貸業務所帶來的利差收入,依然占據了商業銀行收入來源的半壁江山。但從長遠角度考慮,商業銀行存、貸利率的全面放開,這就勢必會削弱銀行對于利差收入的依賴性,會導致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不足。接下來是針對商業銀行受到的上述影響,提出的一些建議:
第一,建立健全產品定價體系,提高定價能力。商業銀行需立足實際,綜合考慮成本收益、風險等多種因素,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金融產品定價體系;此外,商業銀行還需要完善反饋機制,對不合適的定價策略及時地做出調整與修正,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準確的回應。
第二,完善風險管控體系,提高管控能力。在自覺接受外部監管的同時,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完善其風險監管體系,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流程,兼顧風險識別、測量、處理和評價等各個階段;還須創設一個反饋機制,來及時反映政策傳導效果及其執行結果;商業銀行只有適時地改進調整,才能準確地預測市場利率的走勢,才能對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及時采取措施,使其保持在可控范圍之內。
第三,發展非傳統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來源。商業銀行必須加快調整自身的業務結構,擴大非利息收入的來源,增大非利息收入在其營業收入中的份額;開展非傳統業務,不僅能降低各行對存貸業務的依賴性,增加非利息收入的來源,甚至還有可能成為新的一個利潤增長點。
第四,開發金融新產品,提高金融創新能力。目前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商業銀行要想不被同行對手給打敗,就必須實行金融創新,提高創新能力。通過創新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還可以提高各行的金融創新能力,進而規避各類風險,為銀行的資產增值帶來更多的機會,為各行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
第五,加強自身經營管理,實施差異化戰略。只有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打造個性化、全方位的服務,各行才能獲得良好而又持續的發展。轉變過去的傳統經營模式,實施差異化經營戰略,這不僅是對各個銀行傳統業務的一種補充,還能幫助各行獲得附加收益,拓寬各行的盈利渠道。
參考文獻:
[1]范義華,周姣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存貸業務的促進[J].北方經貿,2003,09:72-73.
[2]易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J].金融研究,2009,(01).
[3]尹繼志.對穩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探討[J].南方金融,2011,07:24-29.
[4]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27-37.
[5]李宏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J].國際金融研究,2015,02:65-76.
[6]任曉聰,趙東明.利率市場化改革相關利益主體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議[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0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