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夢迪
地下空間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開發地下空間可以解決空間資源嚴重緊缺,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影響城市可持續化發展的問題。眾所周知,地下空間自身存在空間封閉、缺少自然元素和空間參照物等缺點,人們在這種環境下容易迷失方向,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良心理反應,一旦發生災害事故,人們如果不能及時找到出口,將會造成人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所以,關于地下空間的導向設計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國外,關于地下空間導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空間特性和標志物。筆者以上海人民廣場為例,分析其空間導向設計的利與弊。
地下空間是一種特殊的空間類型,與地上空間相比,地下空間具有恒溫、恒濕、隔熱、隱蔽等優點,人們在地下空間可以回避嚴寒酷暑。地下空間的建成不會對地面的美學造成影響,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地下內部空間特征,同時不會破壞地面綠化、占用地面土地,有利于生態保護。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缺點。開發地下空間所需周期比較長、建設成本高、完工后再改建改造的可能性低,所以地下空間的開發需要成熟的技術理論指導。地下空間是一個封閉性的空間,對外通信困難,環境陰暗潮濕,沒有標志性建筑體量,不容易找到出入口,這些特點給人們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總體而言,我們需要揚長避短,根據問題,找出解決策略,充分發揮地下空間的優勢,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地下空間是一個特殊的三維空間。活動在地面上的人們無法看到地下空間的內部環境,走在地下的人們也無法看到外部環境。出入口是地上地下空間的重要媒介。為了讓人們清晰的找到出入口,設計出入口一定要有識別性,具備一定的特色并且和周邊的環境相協調,地下空間的整體規劃設計和地面要產生一定的聯系,盡量做到地面和地下融為一個整體,可以通過出入口、下沉式廣場、出入口等設計手段來實現,將地下空間和地上元素結合起來,使人們更能清晰的定位自己,同時也消除了地下空間的封閉性。
美國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成85°或95°的角,其多于或少于直角的那個度就會被忽略不計,從而被看成一個直角;輪廓線上有中斷或缺口的圖形往往自動地被補足或完結,成為一個完整連續的整體,稍有一點不對稱的圖形往往被視為對稱圖形”。人們對于空間的認知更趨向于簡單化,實地調研發現:走在地下空間的人們更傾向于選擇空間比較簡單寬敞,視野通暢的道路。一般行走在地下空間的人們如果轉彎次數過多,就會迷失方向。空間形態整體簡單化,可以使導向更為清晰,能夠盡可能減少人們對空間的錯亂。
地下空間形態在保持整體統一簡單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空間的差異性,這對于人們認知空間和尋找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幫助。空間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空間節點的轉折、轉換以及交通流線發生改變,并保持這些節點具有一定的方向,節點之間的間距在人們的可視范圍之內,讓人們的邏輯和方向感始終保持清晰。空間差異性的作用遠比店鋪特征和圖形信息來得明顯。
隨著科學和多媒體的進步,各種各樣的標識物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在現實生活當中,標識系統既能夠提供導向信息,精心設計的標識同時也能達到美化環境、豐富空間的作用。地下空間沒有空間參照物,自然元素缺乏,完善清晰的標識系統能有助于幫助人們快速找到目的地,大幅度提高人們時間效率,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合理的標識系統能引導人們迅速撤離。
一般來說只要能夠提供信息的物體都可以看成是標識物。標識物是面向大眾的,要考慮到國際化的要求和地域性的要求,同時也要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設計應該要形式單純、畫面明晰、系統完整統一、邏輯合理,人們可以依照它的指引獨立找到想要去的方向。
在地下空間,人們主要依靠視覺標識物來尋找目的地。標識物的設計形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式的,兩者的用途是一樣的。平面式的標識物設計簡單,不占地方,而且制作成本低,使用較多,一般有張貼式、懸掛式、屏風式等。立體式的標識物需要一定的空間安置,但是它獨特的個性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力很強,一般有構架式、幾何式、雕塑式等。
標識物的位置應該設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比如出入口、轉彎交叉口、休憩場所等,同時還要注意標識物的安置處的背景簡單,不能產生視覺干擾。標識物的高度應該設立在正常人視平線范圍內,在地下空間中,標識物設立在地面也能達到傳達信息的作用。標識物之間的間距要設計合理,根據當地的規定進行設計布置。我國的標識物正常布置在20-40m左右。日本規定導向標識物設置的間距一般在40—50m,當距離超過20m但是不足40m時,采用貼附式導向標識(輔助性導向標識)補充。標識物的色彩選擇是約定俗成的,眾所周知,紅色代表禁止和警告、綠色代表安全、黃色代表注意。
人民廣場是上海城市重要的地標之一,位于上海黃浦區,是上海的經濟、政治、文化、旅游中心和交通樞紐。人民廣場在上海開埠以前,作為上層社會舉行賽馬等活動的場所,當時被人們稱為上海跑馬廳。改革開放以后,人民廣場經過6年多的改造,成為融文化、綠化、美化為一體跨世紀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人民廣場地下商業空間由迪美地下購物街、香港名店街和上海1930風情街三部分組成,容納了近百家店鋪,建筑面積達4萬余平方米。地下商業空間通過下沉廣場與城市地面空間相連,周邊被城市多干道環繞,附近有26個公交站點,52條公交線路始發,最重要的是這里集中了3條地鐵換乘站,有一號線、二號線、八號線,這三條地鐵線是上海城市中心最主要的交通轉換樞紐,所以每天的人流量特別大。
人民廣場的出入口設置在下沉廣場,并且在下沉廣場提供地鐵換乘服務。在下沉廣場處有設置許多餐飲店鋪和休憩娛樂的地方。從人民廣場東南端的草坪旁,乘自動扶梯下到8米以下的下沉式廣場,即可步入到迪美地下商業街,迪美地下購物街是人民廣場地下商業空間最大的空間節點,設有兩個出入口,四座人行扶梯和兩架自動扶梯。門廳處采用加寬走廊設計,緩解人們從地面走到地下的不適。從門廳往里面走,空間逐漸收束,到了中庭位置,旋轉樓梯、柱廊以及天窗成為了人們在地下空間活動導向的參照物。圓形的采光天窗,溝通了地面和地下的視覺聯系,光線直射到地下空間,讓人們眼前一亮,舒緩了地下空間沉悶、壓抑的氛圍。另一個比較大的空間節點——香港名店街,與迪美地下街互通,是一條線性的地下街,全長約300米,36米寬。香港名店街與地鐵交通相連接,空間導向通過安置一些自然元素,如盆栽、水景等作為尋路參照物,視覺非常醒目,人們在地下空間中不會迷失方向。地鐵換乘服務設置在1930風情街節點空間,1930風情街為城市規劃展示館延伸的部分,空間街道兩側的建筑是按照30年前老上海的建筑設計的,是一條復古氣息較濃的市民休閑街。地下通過一些公共藝術設置如電話亭和崗亭、人物雕像、老式的電車作為空間導向參照物,形象生動又符合地域特性。1930風情街每天都有大量的乘客及游客在這里經過,街道兩邊提供了許多餐飲服務以及供游客休憩的桌子。
地下空間開發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地下商場與地下交通的結合下,合理的地下空間導向設計,有助于人們定位方向并更快的尋找到目的地。
參考文獻:
[1]夏祖華,黃偉康.城市空間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2]陳易.城市地下空間室內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