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瓊
(1)市場需求增大
近年來,隨著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一批新行業、新工種及新職業以迅猛之勢悄然興起,形成了不同結構、不同層次的技術工人需求市場。尤其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市場對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大,規格增多,國家不僅需要高學歷研究型管理型人才,更需要實用技能型人才直接為國民經濟服務。這一市場的巨大需求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發展機會。
(2)人才培養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化社會建設的腳步不斷加快,國家急需培養大量的一線高技能型人才。據統計,2005年人才培養學校招生人數達268.1萬,2010年高職學校招生人數達到310萬,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招生數348萬,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可見,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1)以市場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薄弱
雖然國家政府很早就提出人才培養以市場為導向,為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做貢獻,但是多數高職院校仍然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的特色是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正確,并沒有建立適應市場需求及其變化的人才培養體制,以傳統的高等教育思想來培養人才,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不能體現出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
(2)職業技術教育沒有形成獨立的教育體系
進入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很難有升學的機會,我國的職業教育層次目前只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除了深圳、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外有極少數本科層次的技術教育,絕大多數地區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不存在本科和研究生層次。學生繼續升學深造遭到限制,且升學比例相當低,升學考核也是注重對文化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并非技術技巧的熟練運用。在職業教育評估方面,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評估還是側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方面,對其他教學環節尤其是學生的實踐環節沒有嚴格的評估體系。缺少了系統的教學評估必然導致教育質量不高,因此在質量監控上,我們要學習英國的“內外審”監控體系,擴大教學評估范圍,不僅要評估教師的課堂教學,更主要的是評估學生的實踐。職業教育的特色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滲透,這就決定了實踐是高職教育的重要部分,實踐教學應與理論教學平分秋色。
普通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科為本位,增加學生的科學理論知識,但是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基層的服務、生產、建設以及管理的第一線實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實踐活動要遠遠高于其他類型的普通高校教育,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育是一種為企業需求為主,以學生的實際能力為主的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學生應占主導地位,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當導師的角色,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動手的能力。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育有著豐富的外延和內涵,這種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專業能力”,即學生在工作崗位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這也是進行職業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一種能力。第二方面是“方法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以及運用科學技術方法尋求幫助等,方法能力的培養會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交往中遇到困難而事半功倍。第三種能力是“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及書面表達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抗挫能力等。這種能力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培養,但是也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必須確立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基本思想,且三種能力的培養不可顧此失彼,這樣才能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使畢業生與市場的需求進行更高程度的銜接。
高等職業教育本身具有兩個明顯的屬性:高等性和職業性,在構建國民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雙重作用。由于具有高等性的特點,所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意高職院校的育人功能。把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認同以及引領這個社會的合格公民。由于職業性的特點,所以要使學生掌握某種職業技能技巧,具有相應的職業素質,直接為市場經濟服務。這種高等教育的本體價值與市場價值應該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在堅持教育的育人理念的基礎上轉變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使學生更貼近市場,與市場進行有機融合,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雖然說人才培養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但是在育人價值的屬性上與高等教育的理念上是契合的,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他們大多數是本身屬于高考成績不太理想進入高職來學習一技之長,相比于其他高等院校的學生心理上會有自卑情緒,所以在之后的高職教育里,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關注他們精神世界成長,充實其人文精神。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加強大學生的精神涵養,使之不僅成為出色的工人技師,更是一個自立于當今社會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