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4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轉型加劇,全國范圍內許多城市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據中國社會科學網報道,2015年對于文化遺產領域來說,不再是大拆大建的一年,但依然是文物違法案件屢禁不止的一年。4月,天津市不可移動文物盛錫福大樓在建設方“曲線拆樓”的過程中被拆除;5月,上海歷史建筑懿德大樓被“保護性破壞”;6月,廣西欽州抗擊日寇名將劉永福墓、抗法名族英雄馮子材墓頻遭破壞性盜掘;10月,福建長樂抗倭名將戚繼光屯兵遺址被強拆等等。當前文物保護工作面臨嚴峻的形勢,急切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同面對,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
為了更好地了解景德鎮大學生對御窯廠遺址文物保護的意識,我們陶院考古系的幾名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景德鎮大學生開展了一次關于全面加強以御窯廠遺址為核心的文化遺產保護的調查問卷。
通過對調查過程和數據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反映出不少問題:
一是在校大學生對景德鎮和御窯廠遺址的基本認識存在許多不足,文物意識明顯十分薄弱。數據中有78.7%的同學沒有去過御窯廠,有75.6%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才知道有御窯廠,我們從現場的問卷調查過程中還細致地了解到,這里面也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是在現場填寫調查問卷時,才知道“御窯廠”這個詞語。另外,在描述對御窯廠遺址保護的建議時,不少同學根本就說不到點子上,不能夠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一些相應的建議,同學們對御窯廠的歷史根本不了解或者也只是浮于表面的淺顯認識。
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在受調查的景德鎮1000名在校大學生中,只有8%的同學是本地人,大學生絕大多數來自外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他們對“御窯廠”一直很陌生。
2.大學生對類似于御窯廠這樣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保護單位缺乏足夠的認識興趣。比如,由于專業性質,一些所學專業和文物沒有必然聯系的學生沒有興趣去了解那些距離他們遙遠的東西,理科生對于文物方面的認識相對于文科生稍差一些;藝術生對于“陶瓷”、“御窯廠”的認識,比文化生更多一些;而專門學習考古學的學生,他們的認識就更深一些,更廣一些。另外,在網絡化的當今社會,知識碎片化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娛樂充斥著新聞頭條,光鮮亮麗的外表、輕松幽默的格調迅速抓住了大學生的眼球,但是那些外表殘破的文物并不能夠吸引現代大學生的目光,因而他們更不會主動地去了解和認識那些陳舊乏味的東西,“御窯廠”、“文化遺產”、“文物”等便不會使他們上心,文物的價值得不到更好的發掘和理解。
二是文物保護單位的宣傳力度不夠,并且存在一些地區歧視的潛在規定。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御窯廠缺乏了解,一部分原因還是文物保護單位并不能夠對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進行更好的宣傳教育,那些具有魅力的文物沒有得到較好地挖掘,這對于青少年來說,自然不會產生足夠的吸引力。而且據我們平時的了解和調查,御窯廠考古遺址公園的收費標準,存在本地和非本地戶口的明顯差異。文保單位的這種做法,無疑會對御窯文化的傳播產生一些負面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一些想要參觀御窯廠的學生望而卻步,這樣不僅會降低御窯廠在景德鎮地區以外的宣傳力和影響力,而且更不利于瓷都文化的傳播。
三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文物保護知識方面的工作有待改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也應該從小做起,但是在當前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在“唯分數論”占據教育領域的時代,學生的興趣愛好被抹殺,培養學生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也難以實施。文物的保護國家有責任,地方有責任,文物工作者有責任,全社會有責任,有責任培育好一代又一代文物保護的接班人,文物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化信息,文化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做好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為了能更好地保護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我們應該從保護御窯廠遺址的調查中得到怎樣的啟發,怎么搞好文物保護工作,從而提高大學生乃至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呢?
首先,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增強文物保護意識。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培養自己對文物及文化遺產的興趣愛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努力學習文物知識,深入了解和認識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以及精神價值,增強保護文物的能力,將保護歷史文物,作為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其次,文物保護單位加大對文物的宣傳力度。要做到人人愛護文物、保護文物,自覺履行對國家對社會的義務之目的,就要用宣傳教育手段喚醒全社會對對文物保護的參與意識,讓公眾分享考古成果,使全體人民認識到文物是整個民族的寶貴遺產,做到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教育系統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學校教育,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具有文物展覽,舉辦考古知識講座,開展“考古新發現進校園”活動,以及與“公眾互動”的考古現場體驗活動等等,從而增強愛護文物的意識,樹立其自身的文物保護意識,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尊重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熱愛我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最后,新聞媒體要加強對保護文物意識的宣傳。隨著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和地方電視臺類似節目的陸續播出,以及類似美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頻道等知名科普媒體日益為全國觀眾所知曉,從某種程度上,公眾對于考古知識的態度正在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向如今的“主動關注”所轉變。
文物保護任重而道遠,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切媒介,增強保護國家文物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