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方重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知假買假”,是指市場主體中的消費者在購買相關商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明知其即將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虛假銷售的情形,卻仍然購買的現象。簡單的講,知假買假就是消費者知道有假貨卻仍然去買假。對于知假買假,一般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認為知假買假行為就是消費者為了貪圖假貨便宜而明知假仍然去買假,在此種理解中,買假者只是單純的想去獲得假貨的低額價格,以達到維護自己的價格利益。第二種認為知假買假行為是消費者故意利用法律規定中對銷售者的賣假行為的懲罰性賠償去買假,以達到消費者索取對銷售者的巨額賠償,此種買假行為并不只是單純的買假,而是有“目的”去買假。
我國當今學術界對知假買假行為褒貶不一,總體來看,反對知假買假行為的聲音更大,但肯定知假買假行為的支持者也大有人在,而雙方陣營對于知假買假行為的各自觀點支撐理由也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知假買假行為究竟在當今中國的法律環境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地位,其行為是否具有正當的合法合理性,都值得我們去共同探討。
支持知假買假行為的相關理論認為,無論知假買假行為人其買假動機是出于單純的獲取低價利益或者是為了索賠,其本質上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都是為了其最終生活上的消費,因此法律上完全可以界定知假買假行為人就是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這一點無可爭論。既然知假買假行為人是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其理應受到法律公正的保護。
支持知假買假行為的支持者還認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無論知假買假行為人在其買假的過程中動機如何,只要其購買到了虛假的商品或者服務,理應受到法律規定的相應的對銷售者的懲罰性賠償。即使從維護我國法律的權威和實際踐行方面,也應該讓買假者的行為得到社會的支持。
知假買假行為在符合法律層面規定的法律保護的同時,在社會公德方面也與人們傳統的公平正義的道德理念相符合。在現今的市場經濟中,只要買假者購買到了虛假的商品或者服務,從道德層面講就理應得到相應的賠償,如果銷售者因知假買假而免于懲罰,也不符合傳統道德對于公平交易的理解。
知假買假行為的反對者理論認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而根據該法第2條規定,消費者明確規定為三種:(1)購買商品者;(2)使用商品者;(3)接受服務者。而該法規定的消費者中都有一個明確的前提就是行為人必須具有生活消費的目的前提。反觀知假買假行為人在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并不是單純的以生活消費為目的去購買,而是具有一定的其他目的和動機,比如為了獲得對售假者的懲罰性賠償而去買假,因此知假買假行為人就不應當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自然也不應當得到法律的相關保護。
反對知假買假行為者還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處于社會市場活動中的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權益,以達到賠償消費者的損失,保護公平交易的市場秩序。而知假買假者在其購買虛假的商品和服務過程中,往往通過法律手段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其實質上并沒有遭受真正的損失,并不符合法律最終保護消費者的損失的根本目的,也并沒有真正維護我國法律想要達到的公平交易的市場秩序。因此反對者并不認為知假買假者應當受到相關法律保護。
最后反對者還提出了知假買假行為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社會上不勞而獲的風氣,知假買假者只要去購買虛假的商品或者服務就有可能得到巨大的經濟利益,這在傳統的道德理念上并不符合我國的價值追求。知假買假現象的不斷出現,往往還造成了我國司法資源的一定擁擠,司法機關為了公正處理知假買假行為往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不利于我國司法機關高效的工作環境。
在我國當今的學術界,對于知假買假行為并沒有明確的界定,為了更好的引導市場經濟行為,筆者認為有必要正確的規范這種知假買假行為。如果不能對這種知假買假行為進行正確有利的引導,市場秩序將有可能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影響。而要對這種知假買假行為進行良好的規范,筆者認為應該從立法和司法兩個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只有從立法和司法上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我國的市場秩序得到健康有利的發展。
針對市場上的售假行為,我國對消費者起保護作用的主要是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該法中將消費者定義為:為了個人生活消費而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自然人。但該法并沒有進一步明確知假買假行為中的個人是否為真正的消費者,筆者認為從保護市場公平交易的秩序的角度來看,有必要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認定知假買假行為者的消費者地位,有利于社會公眾更好的打擊市場售假行為。此外,針對售假者的售假行為,也有必要從立法上嚴格完善加大對侵害消費者的行為的懲罰力度。
市場中的知假買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我國的售假分子,為了更好的引領我國市場的健康秩序,各級司法機關有必要對這種知假買假行為做出一定的指導。人民法院應當針對市場中的知假買假行為做出某些相對公正的指引性判例,并將其公布在對外公開的法院信息平臺以供人們查詢來引導這種知假買假行為。
在我國的司法訴訟程序中,為了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針對知假買假行為的審判,可以簡化相應的訴訟程序,適當地引用國外先進的法律制度,正確高效的認定這種知假買假行為的性質,減少消費者的訴訟擔憂,確保我國正確良好的市場秩序。
現今我國的市場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各種市場現象層出不窮。我國市場中出現的知假買假行為正是在這一市場背景當中衍生出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市場經濟中的各方面主體正確的對待和認識這種知假買假行為。為了更好的保障我國市場秩序的健康發展,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有必要正確規范和引導知假買假行為,市場中的消費者也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知假買假行為。通過正確處理知假買假行為的社會效應,有利于我們有效落實建設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孫虹主編.消費者保護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嚴方.消費者保護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楊紫燦主編.經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王昌敏.“論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消費導刊,2008(16).
[5]米健.“知假買假不該保護”.法制日報,2004(7).
[6]郭俊.“知假買假現象之法律簡探”.法學天地,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