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二萍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000)
在西方國家,"藝術"與"美術"都源于古羅馬的拉丁文"art"一詞,原義指"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是指用手工創作的藝術品以及戲劇、音樂、文學等方面。從廣義上art甚至還包括制衣、栽培、拳術、等方面技藝。而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是等同的,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的雕塑與繪畫發展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基本上確立一套古典美的標準,為今后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伏筆。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術"等同起來。而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為"藝術"一詞,又作為"美術"一詞,可用來指音樂、文學、舞蹈、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門類,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的視覺藝術。在西方的著作中我們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雕塑、繪畫、音樂等等。
然而從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來看,古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以詩書禮樂作根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孔孟哲學深刻的影響了藝術形態。孔孟哲學是一種以倫理為本位的理性農業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基本精神。我們在閱讀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深為其文字的藝術之美所驚嘆;我們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云崗石窟的千尊佛像,又被哲學境界所震懾。古典和諧美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理想,要求把構成藝術的多元化元素,例如,主觀與客觀、情感與理智、再現與表現、理想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等,處理和組織成為一個平衡、穩定、和諧、有序的統一體。這種藝術的追求,也成為了孔孟之道、老莊哲學堅實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藝術是屬于娛樂文化的范疇,從而是人們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與情感器官的行為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征是用不同的“語言”而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生活場景,藝術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是建立在語言形式的基礎上,從而,藝術的發展基礎是人類一種語言。而人類有什么樣的語言形式,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形式。人類語言有很多種形式出現,如口頭、繪畫、形體、文字、音樂以及現代的電影電視等語言。藝術的產生在形式上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舞蹈、音樂、繪畫、電影和電視劇等藝術形式的出現。如果沒有這些語言,那就不存在藝術形成的基礎;如果人們之間的語言不通,或者是使用的不是同一種、同一層次的語言形式,是不可能實現藝術的溝通和交流的。
由于人們主觀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為所反應,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從而,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必須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藝術構造出的虛擬現實,能夠對人的觀念形態和改變產生巨大影響。當然,藝術作為審美的物體,意味著因其內在價值而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鑒賞,正是這一特性使得藝術超乎世俗生活之上,是一種珍貴的存在。
哲學即是人們理性的思考,它也反應了人們心靈感興趣的一些問題,是介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無人之域;藝術是人們對世界的直觀感受,藝術的歷史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外部的影響下,一次又一次地展現,書寫著人們的情感。顯而言之,哲學和藝術分別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二者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很明顯的差別。
但,藝術的輝煌燦爛植根于人們思維發展進化的基礎上,她隨著人們認識能力、認識范圍及深度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藝術是人們的一種創作行為方式,從而歷史表明,他們的創作行為方式在許多重要方面都有賴于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的各種理解行為方式有關。一定要了解人類創作的行為藝術,就要了解其思維基礎的哲學。假設一種藝術形式想在一個特定環境范圍內被承認,只有不斷的去努力適應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然而決定了審美情趣的往往是整個社會的哲學意識。哲學和藝術是相輔、相成的一種關系所在。不斷通過時代的變化和歷史的進步而導致了哲學的變化,然而哲學的變化又不斷的影響著藝術的發展變化。
藝術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而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理喻及思辯又同樣反映在藝術創作當中。正因為藝術形式的寬泛、哲學精神的主導,才使得藝術和哲學互相交融,從彼此的根植到彼此的細節,都是互相滋潤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藝術內涵的主體先鋒,而藝術又同樣蘊含著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機、動態的辯證統一。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大視野來看,任何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藝術,必然與這個民族、時代、社會的哲學相互聯系。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她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等的產物,從而也能動地參與著民族文化、時代精神、社會理想的構建,是所在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
參考文獻:
[1]新時代的藝術設計思維方式——淺談藝術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 [J].張艷梅,王利.大眾文藝.2010(02)
[2]論藝術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J].林洪潘.湘南學院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