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毅
(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自從我國《招標投標法》實施以來,建設工程招投標不僅進入法制化的時代,同時也對建筑市場的穩健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逐漸形成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建筑市場秩序,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建設工程招投標的實施是建筑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建筑業的順利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電子招投標的使用可以使招投標交易市場規范化,對維護建筑市場秩序起到積極作用,從而有效控制建設成本,并對建設工程招投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招投標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招標投標發展的主流模式[3]。
電子招投標是一種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型招投標方法,它將傳統的招投標、評標、合同簽訂等流程進行了網絡化、數字化和高度集成化[4]。徐秋林[5]認為電子招投標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將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與招投標采購標準規范流程結合在一起,利用網絡技術安全、便利、快捷、高效的優勢,進行在線招標、投標、監督檢查等全部招投標活動工作的過程。邱欣[6]等人認為電子招投標以數據電文為主要載體,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重新梳理,優化和重組工作流程,在網絡上進行招標,投標,開標,評標,監督等一系列業務的操作。因此,電子招投標就是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來進行傳統招投標活動中的每一項工作流程。
早在2004年,學者徐學東[7]認為電子招投標相比傳統招投標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是非常顯著的,主要體現在:1.可以使招標投標的程序化、規范化和工作的透明度有所提高,從而減少招投標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2.通過統計與分析大量歷史工程的報價數據,可以計算并在網上發布不同地區的工程造價指標,也為投標人編制報價、招標人編制標底和評標人評標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可以防止“串標”現象和哄抬標價的發生。梁萍[8]等人認為電子招投標具有以下四點優點:1.確保招投標活動公開、公平、公正;2.實現招投標活動便捷高效;3.降低招投標活動交易成本;4.促進招投標活動管理規范。薛彥廣[9]等人認為建筑市場采用電子招投標的形式,進一步優化了建筑市場的資源配置,大大提高了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公平競爭的發生概率。同時,建筑市場也在不斷地創新電子招投標形式,以滿足節能、環保的工作需求。
大量的研究證明,電子招投標的實施有利于降低招標和投標活動的成本、節約資源、促進招標和投標過程的標準化,這些方面都比傳統招投標方式有更大的優越性[10]。
2008年,蘇州市首次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電子招投標方式。2009年,北京市針對建筑行業招投標頒布《北京市建筑工程電子化招標投標實施細則(試行)》,并制定了詳細的項目運作規范。2013年,為規范電子招標投標活動,促進電子招標投標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鐵道等部門聯合制定了《電子招標投標辦法》及相關附件。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下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為電子招投標的實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商務部共同制定下發“互聯網+”招標采購行動方案(2017-2019年)。
朱曉雯[11]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對電子招投標的理解還不是很清楚,對電子招投標認知還存在一定的誤區,且有關電子招投標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何孝華[12]認為我國目前的電子招投標在技術、管理等方面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系統建設、安全認證等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平臺之間也互不兼容、資源難以共享,最后造成不能很好的推行電子招投標。雖然電子招投標經過多年的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推廣不足,施行困難的狀況。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提出了經典的擴散效應理論,即“創新擴散理論”。該理論認為,創新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媒體說服,逐漸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新產品。羅杰斯認為創新可以是一種新的想法,一種新的社會實踐,或者其他新鮮的事物;創新通過社會網絡廣泛擴散和傳播開來。他還認為傳播擴散具有重要意義,是社會變革的基本因素。
羅杰斯從大量的研究中發現,主要有5個因素影響新技術的傳播普及速度。即:1.相對優勢。它指的是消費者在使用創新時,所感受到的優勢程度。它通常表現為經濟收益,提高效率或其他收益;2.相容性。是指使用創新與潛在采用者現有的價值觀、過去的經驗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3.復雜性。它指的是消費者認為理解和使用創新相對困難的程度;4.可觀察性。指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觀察到創新的結果并將其傳達給他人;5.可試用性。指在使用之前,可以在小范圍內實施和測試創新的程度。
雖然電子招投標在我的普及率還相對較低,但是經過大量學者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其相對優勢、可觀察性和可試用性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例如,2010年,楊寶明[13]通過研究發現,建設工程電子招投標在全國各省市陸續推行,并有加速推廣的趨勢。2016年,謝秋玲[14]等人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實施電子招投標為我國建筑業的招投標帶來了便利。它不僅降低了投標人的成本,還提高了行業管理部門和投標人的效率。同時也保護了投標人的利益,使招投標活動更加公開、透明、規范,并且有利于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
因此,本文將從相容性、復雜性兩方面來說明建設工程電子招投標在我國推廣應用的障礙問題。
4.2.1 相容性
我國部分省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施工企業和招標代理公司的標書制作人員對電子招投標的標準認知尚處于不成熟階段,且不愿意改變固有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因為他們認定進行改變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電子招投標引進的初期,都需要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學習或者培訓。劉洪偉[15]認為任何學習者學習新技術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而在學習成本的的影響下,學習者通常會繼續學習其技術知識積累較多的技術領域。且不同學習者學習什么技術存在路徑依賴性,也就是說原有技術知識的結構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將來要學習什么樣的技術。因此,這就造成了潛在采用者現有的價值觀、過去的經驗和使用電子招投標需要進行學習與新的工作方式背道而馳。
4.2.2 復雜性
電子招投標系統根據功能不同分為三個平臺,即交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行政監督平臺。而每個平臺又包含了許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的作用和操作流程也都不一樣。羅杰斯[16]通過廣泛的研究表明,容易理解的創新易于采用,復雜的創新需要更多的技巧,更多的實施和運營努力,所會降低采用的機率。但是,當消費者認識到創新產品的復雜性越低時,他們越有可能采用該創新產品。因此,使用人員首先要明確各平臺的功能和定義,其次,要了解其使用流程,最后,要確保每次操作的熟練性和正確性,以防操作不當所帶來的損失。這就給采用電子招投標系統的人員帶來了一定的復雜性。
對于上述存在的問題,已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實用性的建議,這里再進行幾點粗淺的補充。
(1)各省市政府應根據國外成功的電子招投標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已有的各地方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電子招投標的標準規范,并統一電子招投標系統的建設。
(2)各地方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應組織相應的培訓課程,并通知相關企業從事招投標專業的人員進行培訓。各企業的管理層也應著眼于未來的發展,鼓勵公司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并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
(3)政府應鼓勵第三方平臺的建設,并及時制定和完善補貼政策,也可根據各地方的狀況制定不同程度的補貼標準,以刺激第三方企業積極建設和應用電子招投標系統。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的影響占有重要地位。以網絡為媒介,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招投標業務的協同運作,是電子招投標和傳統招投標業務的本質區別。基于此,電子招投標有助于招投標參與者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而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各省市使用電子招投標系統進行招投標活動工作寥寥可數。因此,本文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分析了電子招投標在我國推廣應用的障礙,并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各方應積極應對這些障礙,使電子招投標進行有效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