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王黎明周晉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制鞋大國、出口大國,同時是消費大國、進口大國,行業從業人員近500萬人。據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鞋類的產量大概在240億雙左右,2016年,我國鞋產量達到131.1億雙,占世界比重達到57.0%,而2017年我國鞋產量約為126.2億雙。2016年全年出口鞋子數量為92.93億雙,占全國鞋類70%,2017年出口量達到96.43億雙,較上年增長3.77%;我國鞋類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以及東南亞等130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在全球鞋類進口的框架中居世界第一,2016年至2017年從年度的進口增速來看,不管是進口的數量還是金額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2018年增速有望達到20%以上;可以說國內傳統鞋類的有效供給跟國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鞋類消費升級的需求不匹配,其矛盾越來越凸顯。目前世界發達國家鞋類每年人均消費最高約為7.3雙,國內每年鞋類人均消費約為2.8雙,人均消費居世界中等水平,僅國內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制鞋業長期傳統粗放經營模式發展,以模仿、二次開發來實現新產品的上市,在鞋類制造與工藝、設計與研發、新材料上等缺乏高科技技術與創新,市場上的鞋產品存在著科技含量低、設計能力低下、原創IP創作開發能力低下、同質化嚴重、低價競爭等問題,這都嚴重制約著我國制鞋行業的發展。
在鞋類產品的人機工學研究中,如在足部的生物力學的研究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一些研究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層面,與企業的實際應用之間脫節或錯位;在自動化制造,智能制造方面處于研發初級階段,轉化有一定的距離。生產企業使用較為廣泛的是數字化放版和ERP管理系統,有2D版樣設計及數字化切皮機的結合使用。從鞋類前期信息化開發,產品定位,3D虛擬設計,2D樣板制作,自動化成本核算系統,生產ERP管理系統、制造執行系統MES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到零售終端的監管,結合鞋類的標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整個鞋類產品完整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的企業在國內極少,整個產業需要技術創新與轉化。
我國制鞋行業標準化有待完善和標準化應用程度較低,各項標準伴隨著市場需求發展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調整和改進。隨著企業的發展和行業競爭,企業在面臨轉型升級的時候就必須重視標準和能力驗證;如何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中,如何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標準化體系,標準的制定、發布和實施是困擾企業標準化的關鍵問題。
工業4.0的概念是由德國率先提出的,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全球加快全面進入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時代,反映了工業經濟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制鞋行業創新革命的推動力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第二個是物聯網已經開始進入工廠;第三個是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工業系統。比如:Nike的高級創新團隊在紐約Nike By You Studio工作室舉辦的活動Nike Makers’Experience,將數字設計與傳統鞋履制造過程相結合,讓消費者能夠自己設計運動鞋,個性化定制運動鞋只需90分鐘。Nike使用了自動化公司Grabit的Stackit機器人,速度是傳統工人的20倍;Nike與NOVA技術平臺合作開發其運動鞋的虛擬原型,通過3D圖像和材料模擬來展示設計師所設計的鞋子是否合腳,Nike使用機器人來粘合中底等。
在鞋類制造發達國家,在鞋科技和研發方面十分重視。國際品牌鞋業公司紛紛投入巨資建立自己的專門研究機構,或與大學合作成立研究機構。如英國SATRA、法國CTC等,他們利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手段,對足部的形態、運動技能進行詳盡的分析、研究,指導鞋類的設計、制作,使鞋子更加舒適;如運動鞋企巨頭中Nike和Adidas具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力學和新材料研發實驗室;皮鞋企業代表性的Vibram,Timberland和Ecco先后建立了專業的研發中心和實驗室,針對鞋這些科學和技術的研究和儲備,賦予這些企業具有了自己獨特的“品牌基因”,形成較高的技術壁壘,同時也帶動企業管理、精益生產方面能力的提升。
2017年5月1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指出《中國制造2025》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促進整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升級,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號召:“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各部門和各地區先后出臺了促進社會創新精神的相關文件,如2017年12月17日四川省皮革行業協會牽頭編制了《四川制鞋產業2025制造暨十三五發展行動路徑》。
目前國內少數企業開始布局“物聯網+智能制造”,打造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全智能產業鏈;探索從傳統的“大規模生產+大眾營銷”的工業時代,轉變為消費者主導的“物聯網+個性需求定制+大數據營銷+智能制造”的“工業4.0”創新新時代。國內社會資本、風險投資躍躍欲試,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
行業的整體進步離不開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更離不開科技成果的轉換。我國制鞋行業重研究、輕應用的思想仍然存在,在萬物互聯的今天,如何運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步入“工業4.0”創新新時代,談幾點關于制鞋行業科技成果轉換的趨勢。
從工業經濟到審美經濟時代,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隨著創意塑造消費、引導消費的今天,創意源頭制鞋“IP創新成果”變為各大企業的搶占資源。在物聯網技術的刺激下,AI人工智能、大數據、3D設計和打印、智能鞋、兩化融合、場景營銷、平臺云、VR等各種新科技手段,也全面影響著制鞋IP生產、創作、研發的進程。匯聚制鞋設計師與消費者,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制鞋IP平臺構建,保證源源不斷IP創新成果轉化的輸出,促進制鞋IP再度創作,打造國內品牌是新的趨勢。
隨著我國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大的提升了中國制造產品的能力和品質,為制鞋業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鞋企進一步落實與高校院所研發機構創新研發與技術轉化合作,實現制鞋行業的數字化,提升信息化的水平是很好的切入點。制鞋“CAD/CAM”技術處于升級發展階段,企業對創新設計、產品研發、高端制造的CAD/CAM系統逐漸表現出剛性需求,制鞋“CAD/CAM”技術不斷升級完善;三維數字化技術,3D打印、3D開模生產、3D飛織技術等技術轉化將對行業發展帶來一定的顛覆;通過數字化設計不斷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提高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縮短研發周期、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降低研發成本、提高企業的整體設計水平。
伴隨制鞋企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企業為了降低制造成本,解決用工成本,企業大多采取了縮減流水線數量,機器換人自動化制造來提高生產效率,而未來智能制造一定是鞋業的發展方向。研發高智能制鞋流水線及配套設備,建立制造執行系統MES,智能裝備、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將不斷呈現,這些不僅需要自動化和智能化領域的科技成果的應用,而且需要物聯網、云平臺和技術應用,比如在智能機械手臂的應用,針對鞋的冷粘工藝開發國產化的智能機器人打磨、刷膠、噴涂等裝備,解決制鞋工藝中的關鍵技術。
大數據時代為我國腳型數據庫的建立提供了保證,為智能設計、個性定制鞋的量產提供可能。與消費者關系維護,量化成數據,進一步形成大數據營銷;針對零售的產品推薦、顧客引流、進店、產品關注、試穿、銷售和售后跟蹤、重復購買等環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發揮顯著的作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是未來零售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諸如人臉識別、RFID技術、智能產品推薦、個性化定制等技術的成果轉換對于提升傳統零售行業的科技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了在流行要素方面吸引消費者外,產品舒適、安全、衛生的功能更是重點,新材料應用成為制鞋行業的核心技術之一。打造功能型產品成為增加附加值的關鍵又一亮點。伴隨材料科技發展迅速,其科技成果轉換重點在防水透氣材料、保溫材料、智能感應材料等方面的技術應用。比如,在戶外鞋,防水透氣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保溫材料能夠在冬季鞋類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新零售方面,借助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包括整個智能識別的科技成果的轉化,未來整個中國鞋業在無人零售方面將有創新與發展。在綠色制造中三廢的處理,需要環保治理新技術的轉化與推廣應用,如一些企業使用了太陽能技術等等。制鞋產業涉及諸多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與轉化對傳統企業具有顯著的作用。圍繞著制鞋行業的發展,誰擁有核心科技誰將占據未來的制高點。新時期,我國制鞋企業可積極尋找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合作方式,一方面把科研機構、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輸出作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同時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另一方面高校、研究機構借助社會企業的良好平臺及資源使理論研究落地產業化。鞋企是行業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積極加快諸多領域相關技術的開發、轉換和應用,助推我國制鞋行業“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經濟結構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