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璟雅
中國古典園林理水藝術講求設計要景情交融,既借鑒自然水景的形態(tài),又融入造園者匠心獨運的美學藝術。正如《園冶》所云“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愈非匠作可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須求得人,當要節(jié)用。”園林中的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水的園林幾乎不存在,有了園林的構筑,把自然界各種形態(tài)的水納入到園林之中加以利用,這稱為理水。園林理水或以縈回曲折表現(xiàn)其幽深、空靈的審美情趣;或以模仿江河湖泊之氣勢恢宏表現(xiàn)其“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意境效果,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換言之就是中國古典園林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化的園林”。這一造園理念即是計成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由此我們就總結出——合理借鑒古典園林的理水藝術,不僅可以促進中國現(xiàn)代園林景觀藝術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促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因此,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美學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2.1.1 生態(tài)理念

圖1 蘇州網(wǎng)師園鳥瞰

圖2 蘇州拙政園聽雨軒

圖3
理水造園首先要進行慎重地選址,充分利用天然水資源和地域生態(tài)體系巧妙地設計,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園林是自然活水,具有自我修復,自我凈化的能力,相反現(xiàn)在的一些園林中設計有防滲池底、玻璃缸式的水體,死水一潭。如《園冶》中所言“水浚通源”、“開荒欲引長流”、“門引春流到澤”等強調(diào)了生態(tài)活水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利用,充分體現(xiàn)出了地域生態(tài)的特點。蘇州拙政園中,在留聽閣可“留得殘荷聽雨聲”(如圖1所示);在聽雨軒“雨打芭蕉落閑庭”(如圖2所示),給人們帶來了別樣的意境和美妙的觀景情趣。我們不得不驚嘆能工巧匠們精湛的技藝及對大自然美景觀察的細致入微和巧奪天工。
2.1.2 虛實空間。
(1)隔。水面大則分,小則聚;分則縈回,聚則浩渺。《園冶》中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即水面若是開闊,一眼望不到頭,就可以在較窄的水面架設橋梁,這樣就能隔開水面。同時《園冶》中還提到:“斜飛堞雉,橫跨長虹”、“架橋通隔水,別館堪圖”、“依水而上,構亭臺錯落池面,篆壑飛廊,想出意外”、“引蔓通津,緣飛梁而可度”等。網(wǎng)師園的理水手法正是因地制宜,鑒于園子面積較小,就采取了小則內(nèi)聚開闊水面的理水方法,既可以將園中建筑全都連接在一起,又可以利用大水面整體的效果來巧妙避開園子面積小的弊端。(如圖3所示)
(2)掩。運用建筑物、樹木、湖石等構筑物或景觀小品對水源或者水岸進行遮掩,形成婉轉、幽靜、視覺無盡之感。水令人遠,不掩不遠。在《園冶》中有:“臨溪越地,虛閣堪支”、“水際安亭”。景隱境界大,景露境界小,面積小的園林越是掩隱,反而會讓人感到空間越大,越幽深曲折,越有層次變化,越有無盡之意。
(3)映。利用寬闊的水面,使岸上的美景甚至園外景色倒映在水面上,假借園外之景擴大園內(nèi)空間,形成虛實相生的景觀園林效果。尤其水平如鏡的時候,感覺似乎水能包羅萬象,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泓涵之美。《園冶》中“虛閣蔭桐,清池涵月”、“池塘倒影,擬入鮫宮”、“俯流玩月,坐石品泉”正是這種效果。

圖4 三亞東岸濕地公園

圖5 大唐芙蓉園鳥瞰圖
(4)破。即水岸線應具有變化。水體最忌為方形,石砌駁岸的整齊劃一,人工痕跡過多,使得園林凝重且缺乏生機和活力。《園冶》所提“在澗共修蘭芷”,“插柳沿堤”,“白蘋紅蓼,鷗盟同結磯邊。”都是運用花卉草本來豐富水體岸線的輪廓,盡量恢復其自然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中國古典園林“宛若天成”的特征。
古典園林理水是純?nèi)藶榇蛟斓摹⒛7伦匀坏摹⒏哐诺乃熬坝^形式,這種將自然而健康的小腳變?yōu)榛味鵁o用的小腳,被認為是一種從粗野到高雅的城市化過程。而樸素的、真實的、充滿了生存的智慧和藝術的河流“大腳”被摒棄甚至破壞。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真正的、自然的、生態(tài)的水逐漸被遺忘,自然的河流、自然的土地都被裹上了水泥。如此的“千城一面”使長江與黃河成為水渠,使豐產(chǎn)的良田成為觀賞草坪,到處都充斥著人類活動的痕跡,厚重冰冷的水泥也似乎阻隔了我們與自然的距離。當今中國這裹足般的“城市化妝運動”大潮下,景觀設計逐漸迷失了方向,轉而追求毫無意義的風格、形式以及華麗的異國情調(diào),不僅沒有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初衷,反而加劇了對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正如俞孔堅所呼吁“我們必須要有一場革命――大腳的革命。”
中國古典園林的理水強調(diào)人為的模仿自然形式,在園林中營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然而這種單一追求自然形式而忽略園林功能的理念勢必與現(xiàn)代水景中的設計原則相矛盾。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日常生活下,悠然自得的游園成為很多人的奢侈,大多數(shù)城市中的園林也就成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場地。如晨跑的人需要一條綠道,老人和兒童需要一個休憩娛樂的空間,青年則更多的需要一個較私密的場所。因而現(xiàn)代水景要滿足現(xiàn)代人的需求,在功能的基礎上適當?shù)淖非笞匀恍问街馈?/p>
我們要認識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態(tài)過程與格局之美,豐產(chǎn)之美。要讓落到地上的每一滴雨水都留在土地之上,滲入地下,去補充干渴的地下水,而不是排到雨水管道,瀉入大海。我們應該砸掉那些約束、捆裹我們江河湖泊的水泥護岸,與洪水為友,給洪水以空間,還自然一雙健康的“大腳”,恢復它原有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危及國土安全的洪澇和干旱災害。以三亞東岸濕地公園為例,(如圖4所示)充分發(fā)揮濕地“自我凈化”功能,通過雨水邊溝、陂塘、水島、灘涂等多種生態(tài)手段讓自然做功,極大程度上減少人為對自然循環(huán)的影響,恢復原有生態(tài)生境系統(tǒng),呈現(xiàn)自然本來的美貌。
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水景是以滿足其本身的功能及人的活動和情感需要的。首先水是要流動的,正如那句“為有源頭活水來”,流動的水才是一個園林的生命之源,水在流動的過程中可以無限循環(huán)一個完整的完整的生境系統(tǒng),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游園路線。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也要借鑒古典園林中曲水流觴的游樂方式,利用水的曲折豐富了景觀層次,使游人不能一眼看全園中所有的景色,留有懸念和吸引力。西安大唐芙蓉園的水景設計,(如圖5所示)水體以人工蓄水的湖面為主,同時在園中的東南角規(guī)劃了之后會與曲江南池相銜接的水體,通過芳林橋的活水疊落而下“曲水流觴”之水進入芙蓉池。園內(nèi)所有的水都融匯貫通,從而形成完整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通過對計成《園冶》著作中理水這一造園手法的學習探究中,不僅驚嘆前輩匠人匠心獨運的高超技法,學到了他們潛心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理水方法與自然的巧妙結合,營造出了一座座震驚世界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園林;同時作為新一代的設計者,結合現(xiàn)代景觀所處的時代背景和面對的受眾群體,水景景觀的健康發(fā)展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嚴謹?shù)丶橙‖F(xiàn)代景觀水景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并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理水美學,唯有繼承傳統(tǒng),博采眾長,去粗取精,勇于創(chuàng)新,做好關于現(xiàn)代景觀的有意義的研究。諸多違背自然的現(xiàn)代景觀都是對自然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要時刻以自然生態(tài)為設計準則,盡最大努力保護和恢復自然景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