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波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重慶408000)
西部鞋都是重慶市的一張城市名片,迄今,中國西部鞋都——璧山以獨特的產業優勢吸引了紅火鳥、金田、砂之船、卓雅、長慶、紅土地等名牌鞋業生產及配套的大批國內外企業入駐,1300多家生產企業和經營戶遍及璧城、七塘、八塘、大路等鞋業生產基地。到2008年末,年產量預計達到6700萬雙,年產值預計實現50億元,全區鞋業企業已有483個注冊商標,其中27家企業被中國皮革協會批準佩掛真皮標志,創重慶市名牌產品9個、重慶市著名商標4個、重慶市知名產品3個、注冊商標483件。先后涌現出“紅火鳥 ”、“米棋”、“百折不撓”、“景渝”、“紅土地”、“尼斯·雪豹”等知名品牌。根據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企業用工需求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僅璧山鞋類企業用工缺口至少1萬人,其中高職層面培養的制版師、生產管理和工藝師等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超過3000人,而本區域內鞋類專業每年畢業生數量不足200人。
重慶市開設鞋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只有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1所,其培訓機構不足10家,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生源質量差、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無法很好的滿足鞋都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探索鞋類專業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一是實現“大手拉小手”,推進區域職業教育良性發展;二是解決公辦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瓶頸問題,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三是有效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的服務區域產業發展。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把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提上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是深化改革的大勢所趨,在充分激發公辦院校辦學活力、支持民辦院校以及培訓機構做大做強的同時,有必要全面總結經濟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得與失,更好地設計和指導教育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與實踐,以讓多種形式的職教辦學成為我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
根據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研究課題《高職院?;旌纤兄聘母锏穆窂健返难芯拷Y果表明,對于經營不善,辦學已出現較大困難或瀕臨倒閉的民辦高職院校,建議政府對其資產進行清理核查,按就近原則由優質公辦高職院校吸收兼并,民辦部分按其折合的股份參與管理,形成公有為主、民有為輔的辦學模式。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涪陵區,距離鞋都約80公里,學院建成材料化工專業群、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含服裝設計)群。其師資力量雄厚,社會服務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高等優勢,專業覆蓋到鞋服企業的前段和后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璧山區鞋業出臺了加快實施人才工程,加大了制鞋企業人力資源的培育,以此來緩解制鞋企業人才瓶頸,從而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增強制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璧山鞋業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之源。
通過整合校企資源,可有效的實現鞋服企業全產業鏈的覆蓋,探索混合所有制學院是現實的需要,也能有效的推動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在重慶市教委和行業協會的指導下,采取“校培企”的方式,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形成以高職院校為主導、行業企業、培訓機構參與的辦學模式,組建本專業鞋類設計專業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結合鞋服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新常態下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通過打造互聯網+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品牌,引領其它專業建設,建設覆蓋服裝材料、服裝設計、鞋類產品營銷全產業鏈的專業群,為西部鞋都產業高端化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2.4.1 “校培企”的混合所有制機制建設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在未來五年將從股權組成、治理結構、治理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校培企”的混合所有制機制建設。
入行業企業(奧康鞋業等公司),組建混合所有制獨立法人單位,由合作各方認可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完善股權組成,允許規模以上、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以投入資金的方式成為股東。參照現代企業治理核心理念,完善學院的治理結構。主要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院長層與各職能機構等。股東會由全體股東組成,是學院的最高決策機構,主要職權在于對涉及學院的重大事項做出決策;董事會為股東會的常設機構,由股東會選舉出的董事組成,是學院的管理機構,需向股東會報告并對股東會負責;院長層受任于董事人,以契約形式明確與學院之間的委托與代理關系,院長對董事會負責,可列席董事會會議行使相應的職權;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以投資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監督權利,其人員構成包括政府、投資者代表、行業企業、學生(家長)、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者。同時,院長層下按高職院校辦學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職能機構;并由董事會成立由專家、教授成立的戰略規劃委員會等咨詢機構。
2.4.2 采取黨委主導的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完善學院的治理機制。
包括激勵約束機制、辦學績效評價機制、監督機制和自主運行機制等。一是借鑒現代公司法人激勵機制設計激勵約束管理辦法,以適應混合所制模式下的股權結構、法制環境、金融體制、文化環境和外部治理等方面的變化;二是以股東會和監事會評價為主,董事會和院長層自評為輔的多方績效評價機制,分別從辦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實施績效考核;三是完善多元多維監督機制,包括學院內部監督機制,黨組織監督機制,教育主管部門督導機制,以及行業企業、社會媒體、第三方審計機構和社會公眾所形成的監督機制;四是構建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學院戰略規劃確定機制,專業設置與調整機制,教學運行與管理機制,人事管理與教師評聘機制,教師績效考核與收入分配機制等。
通過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項目的實施,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深入推進基于“校培企”共同體的專業(群)建設,深化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基于崗位實際需要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建設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課程標準和實訓等育人環境,建設覆蓋鞋類專業全產業鏈的鞋服專業群,為其產業高端化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按照“政府牽頭、學校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吸引行業企業注資,共同組建鞋類設計專業混合所有制學院,與區域知名鞋企(如奧康集團)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培養適應“互聯網+”環境的鞋服產業技術技能人才。通過5年的建設,形成以“互聯網+服裝”為專業引領的特色專業群,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成為校企合作辦學的典范。
通過鞋服專業群建設,形成高技能的人才培養基地,形成完善的名師帶徒的方式,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訓;通過開展技能競賽、技術研討交流等活動,選拔優秀技能人才;研究、總結、推廣高技能人才培養經驗,普及應用生產技能,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通過實訓基地不斷的建設和完成,使之具備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學習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需求,還可以實現鞋服教學環節中的生產物料、生產設備、生產作業、作業研究、模擬跟單、采用3D虛擬場景模擬生產工序,讓學生在場景中達到模擬操作的效果,多節點教學,學生可以親自參與軟件操作、課件播放,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群產品設計、生產、質檢、工程集一體的工程實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