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芬
(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530200)
中、高職課程銜接是國家現代職業發展的需要,是我國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體現,同時中職生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所學的知識及技能已經不能滿足于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隨著我國科學及經濟取得巨大進步,人民對自身價值的定位提高了,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及專業技能。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基礎建設方面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相關建筑技術人員,例如造價師、建造師、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等,廣西部分中職學校、技工學校開設了建筑施工技術、工程造價、建筑裝飾等專業,擁有一定數量的專業學生,而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就讀中職兩年后或者畢業后,85%都選擇去高職院校繼續深造,所以建筑工程專業的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對今后的專業建設和發展、學生的前途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重復設置專業課程。
目前,在高職院校就讀的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生,學制為3年,大專,而且大部分中職生只在中職學校就讀2年參加對口考試后,成績合格就被錄取到高職院校就讀大專,但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在高中階段就讀3年后大部分參加全國統一高考,分數線達到后才能被錄取到高職院校,由于普高生和中職生基礎文化起點不一樣,專業課差異更加顯著,因為普高生沒有開設專業課程,而建筑工程專業中職生在中職學校已經開設了兩年的專業課程,如廣西某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的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已經學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術與機械》、《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核心專業課程,而且有的中職學校上課用的是高職院校的課本,所以建筑工程專業出現中、高職專業課程重復設置的現象,浪費時間和資源。
(2)中職文化基礎課程太薄弱,文化課開設的時間只有1年,達不到高職院校所要求的知識點。
在廣西,大部分中職生在中職學校就讀兩年,其中數學、語文、英語等基礎文化課只開設一學年,第二學年的4月份參加對口升學考試,成績合格后,被錄取到高職院校就讀,也就是“2+3”教學模式,少部分學生參加實習后,第三學年再參加對口升學考試,數學、語文、英語考試成績優秀和參加區級技能比賽獲獎者,可以就讀本科,占的比例很少,大概占全部學生2%,其余的學生成績合格,就讀大專。所以綜合上述,中職生只開設一年的數學、語文、英語等基礎文化課程,文化課方面很薄弱,與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文化課知識點要求不適應,很多中職生到了高職院校后,如果和普通高中生源同一個班,由于掌握的知識起點不一樣,所以普遍反映文化課較難,成績也不理想,學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挫折。
(3)中職學校與高職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缺乏必要的溝通。
在中職學校文化課程的設置,國家教育部有統一教材和教學大綱,但是專業課方面,國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門都沒有統一的規定,使用哪一種版本、哪個出版社的教材,都是中職學校自主決定的,而且有的專業課程很難找到合適的中職教材,如《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這門課程,在中職工程造價專業開設這門課程,但是一直沒有合適中職生的教材,只能使用高職院校教材。
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相互溝通,各自為綱,所以中、高職課程銜接出現專業課程設置重復,文化基礎課脫節的現象。
(1)由自治區職教處或省級職教處協調,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相互溝通,以避免專業課重復設置。
筆者從事職業教學20多年,自從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高職院校實行單獨招生后,每年到高職院校繼續深造的中職生的人數逐年提升,其中據我調查,選土建類專業學生選擇到高職院校就讀現在已經達到85%以上,但是部分職校的建筑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并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如中職學生的工程造價專業,原來開設《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房屋構造》、《建筑 CAD》、《建筑法規》、《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工程量清單計價》、《建筑工程預算與定額》及《建筑施工組織》、《建筑施工技術》等課程,但是直到現在還開設這些課程,并沒有因為對口升學率的提高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現在建筑工程專業對口升學人數的比例達到85%以上,筆者認為在中職學校的專業課程可以適當減少課時量,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程學習時間由一年設置為一年半。抓好中職生考證的培訓工作,如施工員、質檢員、預算員等八大員,讓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考試獲得技能證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專業課程也可以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其中《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材料》《建筑房屋構造》、《建筑CAD》、《建筑法規》、《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術》是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如果專業方向是施工方面,必修專業核心課程是《建筑工程測量》、《施工組織設計》、《地基與基礎》、《建筑力學》等課程,有的學生想學預算方面的知識,則可以選修《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工程預算與定額》,如果專業方向是工程造價預算方面的,必修專業核心課程《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工程預算與定額》,可以選修《建筑工程測量》、《施工組織設計》等課程。
中職畢業生到高職院校就讀,專業課程如果和中職學校設置相同,可以分階段進行考核,學生考核學分達到要求,則可以該免修該科目,避免浪費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解決中職生文化基礎課知識較薄弱的策略。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中職學生到高職院校就讀的比例越來越多,有的中職學校在新生剛入學時,根據學生有無升本科愿望分為升學班和普通班,根據筆者調查發現,升學班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好,學習興趣較濃,而非升學班也就是普通班文化基礎很差,對學習不感興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難題。
筆者經過幾年的觀察,在中職校就讀兩年后,普通班的學生繼續到高職院校就讀大專的愿望很高,中職生入學第四個學期的4月份進行考試,所以我認為應該把文化基礎課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開設的時間由一年調整到一年半,增加學習時間和教學內容的難度。
有意愿升本科的升學班,文化基礎課開設時間為兩年半,除了增加學習時間和教學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外,還要加強訓練,學生入學第六個學期的4月份進行考試。
筆者還希望高職院校、本科院校能向成績優秀并在職業技能大賽獲獎的學生敞開大門,向他們送上橄欖枝,也就是說能有少數的本科名額錄取成績最優秀的中職生,其實有部分中職生未知欲望是很強的。
(3)建議專業課教師研發適合中職生的專業課教材,分層次、分類型、分級別開發課程。
現在中職學校的建筑工程類專業課教材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中職學校部分專業課教材沿用的是高職的課本,知識深度及難度較大,不適合中職生學習。
建議專業課教師研發適合中職生的專業課教材,當然這些措施的實施必須依靠學校配套資金的支持。
根據學生是否參加中考、掌握基礎知識的差異、學習興趣、是否有意愿到高職就讀等條件,分層次、分類型、分級別開發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材,滿足培養不同知識層次學生的需要。
中職專業課教材與高職教材要有一定的知識層次梯度銜接,中職教材重點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建議不要學習研究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