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群慧
據資料記載,“如意”古而有之。于圖案言,遠古時蘇摩耳人創造的四羊或兩羊相交旋轉的圖案便是其起源;于語言言,“如意”一詞始于印度梵語,稱“阿娜律”,其現于我國概因佛教的傳入;于器物言,其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意,故名“如意”。它的造型是由云紋等做成頭部銜結一長柄而來,多呈S形,若北斗七星狀。
經多年發展“如意”已成家喻戶曉之物。因其簡單大方、寓意美好,受到人們的青睞。又因其頭部呈彎曲回折狀,被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寓意。在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百姓無一不喜。人們對如意的喜愛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因儒文化與玉文化的發展,由玉與如意結合而成的器物——玉如意應運而生。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若“如意”這類承載著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器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越發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對國人的重要性。無法否認如今的我們仍舊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表現之一就是對本土服裝的愛,于是便有了“玲瓏如意”。
“玲瓏如意”即擁有圓潤曼妙的曲線,又有最單純的二維線條,是一種矛盾又協調的結合體。其以古代如意為原型,加入現代元素,應用到服飾中,成為甬派傳統服飾的一大亮點,獨一無二。玲瓏如意,取如意之名,表美好寓意。如意在這里展示的是祖先們所鐘愛的如意文化。如意并不罕見,但應用在旗袍上闡釋的淋漓盡致并如此精致實非易事。
旗袍工藝繁雜,制作精細,手工旗袍工時更長。一件傳統旗袍的制作過程非常耗時,特別是鑲、盤、嵌、滾的傳統技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輕松掌握的,更需要反反復復實踐、摸索、練習。手工藝的難度導致了旗袍技藝失傳。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逐步重視傳統技藝,手工藝又被慢慢拾起,通過傳授技藝得到傳承。這也需要傳統旗袍的手工藝制作者無論是在色彩搭配、造型結構、面料紋樣的選用上,手工藝還是制作工藝上都要做到最好的展現。如意盤扣等手工藝是旗袍中最具民族特色、匠心獨運的點睛之筆手工藝,與旗袍整體風格需統一,細致精美的如意盡顯中國女性的靈氣與婉約。在當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時期,傳統旗袍的手工藝也越來越被人們憶起。
旗袍手工藝的制作大量運用各種滾邊、鑲邊、和嵌邊等常用的特殊手工藝手法來裝飾旗袍,包括各種單色鑲邊、單色滾邊、滾嵌滾、嵌邊、混合滾、三色鑲邊等。
除此之外旗袍的花鈕裝飾也極具特色,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效果,它不僅是一個手工藝鈕扣,也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藝術品,花鈕設于旗袍襟部,領部、開衩處等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采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孔雀、龍、鳳、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呼應。另外手繪與繡花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繡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旗袍制作的手工藝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裝飾;另一部分是縫制。縫制的工藝包括如意、滾邊、盤扣、鑲嵌工藝,這些手工藝是旗袍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這些手工藝主要分布在旗袍的袖口、領口以及胸前,起到點睛的作用。
工藝的復雜程度往往代表著旗袍工藝的精致程度。
小小的玲瓏如意需要多個步驟才可大致成型。首先勾勒、畫形;次者粘襯、修剪、滾邊、包邊;接著采取一上一下倒回手縫針的形式制作;針距和針腳細密均勻、不漏痕跡;包邊則考驗制作者手指靈活度、根據兩手的協同合作,將包邊翻轉均勻整齊;最后的形狀按照縫制的曲線熨燙平整。整個如意制作完成需要手縫520針一一寓意“我爰你”,表達了旗袍對穿著者最真切美好的寓意,也傳承著一種工匠精神。
“玲瓏如意”可應用于旗袍的前襟、斜襟、開叉、領口、肩部等部位,作為點睛之筆,還可以應用于其他服飾中。
將古時如意的形狀與寓意應用于現代傳統服飾,既是一種對傳統的傳承,又是一種結合現代元素的創新之舉,更易為現代人接受并喜愛,也易讓年輕人來從事這項至高無上的職業。
我們現在的城市大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廈高樓林立,美輪美奐,但是城市一定要有文化來沉淀。如意精湛的手工技藝,也需要在旗袍文化技藝中得到發展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張丹櫟.民國旗袍的裝飾研究及現代設計創新[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