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杰莉
后現代主義是在西方現代文化發展推動下孕育而生,是對西方傳統文化理想主義的反動,通過繼承傳統西方文化基因之后,在工業社會經濟模式發展推動轉型之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體現于當代文化藝術之中,嚴謹統一清晰的模式思想體系后現代主義中消失,流派、理論、假說各式各樣在此模式之下逐漸匯集。換言之,后現代主義思潮是對當時社會中現代主義過度崇尚理性主義思想的沖擊與思考;傳統文藝美學追求文化思想同時主張多元性、碎片性、隨機性、平面性、模糊性、世俗性,是對敘事方式的否認。崇高、零度敘事、對表象的拼貼方式的消解,并與大眾文化融合的鮮明特點在后現代主義作品中現代主義作品得到充分表現。
后現代主義在文學、哲學、批評理論、建筑及設計領域中廣泛體現,是對現代主義方法論的反抗運動。所謂“后現代”是對藝術風格的演變發展,并非指在現代主義之后的時間概念。
后現代主義思想認為個人生活應隨心所欲,對社會發展不該歸于個人。發展多元思想,從而推動后現代文學主義者,在文學結構上表現結構不再完整,中心意義被消解,個人看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中心意義,發散式的敘述方式,使思維發散到文本邊緣地帶,促使后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審美思想方式角度開始轉型,與現代主義崇尚理性科學,機械主義,傳統價值觀念與等級制度被顛覆、改變。追求理想烏托邦與終極真理,作者與作品是藝術與生活之間界限關系的思考,是創作者與讀者、觀眾之間的聯系思考,在意識中無形控制了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
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中的過度思想模式的冷漠的打破,轉型為追求自我內心活動想法不賦予任何意義,思想自由發展,并出現一種為了對歷史懷舊的迎合商業目的形象。
后現代主義通過與現代主義兩者之間相比較產生的“差異性”得到呈現。在現實主義注重理想模式中,后現代主義卻追求空無想法;就思想理念價值觀,現實主義講究永恒價值中的英雄主義思想,現代主義講究自我思想的荒誕追求,而后現代主義則講究代“自我”主義的英雄想法的平凡人。
現實主義強調歷史發展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必然與人的社會性息息相關,現代主義強調世界與人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沖突碰撞的個體存在結果,而后現代主義強調生命與藝術的存在與偶然。
在藝術表現中,現實主義敘事人以宏觀全,并具有一種求雅的審美趣味。則后現代強調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物與物之間,“極端客觀性”無感情投入,對求俗趣味的直白袒露。
藝術與社會關系中,現實主義認為藝術不應該是功利的,而是具有一種教化大眾,提升思想覺悟,現代主義認為藝術是對社會異化壓抑反抗,藝術表現為痛苦與丑陋的反彈反抗,后現代主義卻認為藝術在日常生活中應被解魅化、被大眾化消費是一種商品。
文化完全大眾化,高雅與通俗文化、純與俗文學的界限基本消失。通過在文化思想運動中不斷擴張,藝術作品商業化意味著藝術美學理論和文化理論本身開始成為了商品,商品化浸漬到人們的思想體系中,擴散到文化的邏輯中,至此從過去那種特定的“文化圈層”中,后現代主義開始擴展,突破藝術與生活的界定,將藝術文化徹底根置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將藝術文化轉化為大眾多消費品中的一類。
在談論藝術邊緣化特征中模糊、多元的價值旨歸,邊緣化的創作姿態的時候,通俗理解為個體化存在,是一種獨立自足存在的方式,這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有這樣一個事實不能忽略:即這種個體化的存在方式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依賴于極端非個人狀態方式的出現;極權、專制的主流文化緊密相連時促使邊緣化姿態出現的原因。在1996年鄭州天然商廈開業典禮的儀式中,以一道高2.5米、厚1米、長30米冰墻內有手機、BP機、金戒指、手表、香水、口紅電視機等物品為開幕標志。是主題為“冰·自然·1996”在展出的王晉的行為藝術中的一件。儀式結束之后,上萬市民涌入包圍,利用工具將冰墻刀砍斧鑿,如獲至寶般的將這些冰僵的商品取走,用此暗諷商戰火爆形勢的理性之下,被人心中潛藏的非理性物欲所湮沒,以此表現藝術家在今日商品化社會狀況對人性變化的敏感和擔憂。
如何擁有藝術性的文化藝術作品最大原因在于創作過程與創作者生命、思維方式高度一致性,生命中斷也意味著藝術作品中斷,生命過程中作品是一個片段。藝術邊緣化意味著藝術標準的斷裂,衡量客觀角度的尺度消失,促使主觀角度的尺度也隨即消失,主客觀相統一的尺度不復存在。導致出現藝術尺度不需要度量的現象,沒有生命之外分離的作品。藝術作品完全商業化失去了在某種意義上藝術作品中的純粹性,不再是為了傳達有著自己鮮明“類”的特征,傳遞一切事物光影的賦予多種內涵媒介;轉而變成為促進社會文化價值發展的工具,是現代工業和經濟關系造成人情冷漠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陸杰榮,劉杰敏.后現代主義哲學發展趨向描述[J].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1995(01).
[2]淺談:后現代視野中的中國先鋒藝術塑造.
[3]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06).
[4]王岳川,尚水.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