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巍,胡文濤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進步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與世界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仍比較低。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約束的問題。世界銀行投資環境調查顯示,中國是80個樣本國家中融資約束最大的國家,融資約束已被80%的民營企業視為制約企業擴張的主要障礙之一。金融發展會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但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會產生何種影響仍是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
對于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的關系,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方面,一是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二是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
2.1 關于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的研究在理論與實證方面都存在分歧。
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種看法提出金融發展縮小了收入差距。Jeanneney和 Kpodar(2011)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實證分析,發現金融發展主要通過麥金農導管效應減少貧困而降低收入不平等。針對中國實際情況。胡德寶,蘇基溶(2015)利用2001—2011年中國省級數據,運用GMM動態面板估計方法檢驗了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結果顯示金融發展使收入差距逐漸縮小,但作用程度存在地區不同。其中東部金融發展水平最高,對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影響也最大,中西部的影響效應逐漸遞減。
第二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擴大了收入差距。Maurer and Haber(2007)提出金融發展雖可帶來儲蓄和資本的形成,但是資金主要被富人所使用,并未使窮人獲益,從而使收入差距擴大。孫永強(2012)通過采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在經濟和金融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條件下,農村部門外部融資度的提高將提高農村部門居民的收入水平,城市部門外部融資度的提高也將提高城市部門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整體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將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而其影響具有滯后性。張方波,徐明凡(2015)研究發現,宏觀上,金融發展通過金融功能對收入差距直接產生作用,同時通過改變人力資本對收入差距間接產生作用。微觀上,金融發展通過企業擴大了收入差距。
第三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國外學者以Green-wood 和 Jovanovic(1990)為代表。提出在經濟金融發展初期,金融發展使富人受益更多,收入差距拉大,而隨著經濟金融發展越發成熟,收入分配區域均等;楊楠,馮綽欣(2014)通過使用面板非參數時變系數模型來研究我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時變關系,發現我國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存在整體上的動態倒U特征和地區間的顯著階段性差異。于平,蓋凱程(2017)通過運用面板門檻模型,實證檢驗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非線性關系。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金融發展規模存在雙門檻效應,金融發展效率存在單門檻效應。
Smith、Bencivenga(1993)發現金融中介可以通過監督成本規模化來降低信貸配給,提升生產效率,加快資本積累以刺進經濟增長。Silva&Carreira(2011)通過研究發現金融發展顯著促進了企業研發和生產率水平的提升;針對中國的具體情況,國內學者也開展了相關研究。邵敏等(2013)研究發現寬松的融資環境和便捷的融資渠道,有助于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而提高企業的雇傭規模,增加員工收入。
對于金融發展與居民財產性收入之間的關系研究具有比較一致的結論。董虹(2012)從金融發展的角度,通過對1992—2009年相關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鄒貽庭,張守哲(2014)以1997—2010中國大陸30個省級區域數據為基礎,根據理論模型及影響因素,建立回歸模型,實證分析證明金融發展水平與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正相關,并且金融發展水平對于財產性收入的影響不依賴于居民財產總量。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相關的研究,會發現,現有研究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第一,絕大多數研究都專注于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金融發展對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影響,而對于同樣重要的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的影響的研究鮮有涉及,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第二,國內在金融發展對居民收入的影響的相關研究中,多采用實證研究,缺少相應的理論邏輯闡釋。第三,在金融發展對居民收入的影響的研究中,目前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金融發展對物質資本積累的影響,鮮有人關注金融發展在對居民收入影響的過程中人力資本所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