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余淼
【從黃河長江再到地中海尼羅河,在這個數千萬公里的地理空間之中,橫斷無數的高山、荒漠和河流。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東西方文明總是在不斷試圖發生交流與互動,絲綢之路由此應運而生。唐代,一個對于東西方文明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朝代,也將自己的印跡深深地刻在了絲綢之路上?!?/p>
得益于空前強大的國力以及歷代唐朝統治者極為開放的治國理念,整個唐朝都在渴望與外界發生溝通與交流。這種幾乎成為舉國行為的溝通與交流,將過去數百年來因為戰亂而被干擾的絲綢之路發展成為了當時整個世界上最為繁忙的貿易大道。在這條繁忙的絲綢之路上,一個又一個新興的貿易型都市不斷建立起來,大唐強大的軍事武裝為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之路提供了盡可能完備的安全保護。
在頻繁的貿易交往中,西方文明開始深入到了中國的內地,“長安”成為了絲路沿途各國都能夠聽懂的漢語詞匯。一時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與宗教的交流,使唐人開闊了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唐的發展。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之中,東西方文明開始相互借鑒對方文明之中可取之處。不可否認,這種借鑒與交流,除了使者的往來和宗教人員的交往,偶爾發生的戰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這種交流的深入。比如說,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的恒羅斯之戰,當時唐軍之中隨行的大批工匠被俘,客觀上增進了阿拉伯帝國的制造業發展。圍繞著絲綢之路,文明的對話,將這條貿易之路又變成了文明溝通之路。各種來自于西方的文化開始影響唐朝人的生活方式和衣食住行。葡萄美酒夜光杯,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中,拜火教還有道教共同開始在長安、洛陽招攬信眾。這種深刻且廣泛的交流幾乎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包括人們腳下所穿的鞋履。
眾所周知,中國的養蠶技術從唐朝開始傳入西域,那段頗有傳奇意味的“僧侶偷蠶”經歷至今都被人們津津樂道。當這種神奇的東方動物第一次在西方的土地上吐絲成繭之后,絲綢終于可以逐漸被西方人由衣飾運用到其他方面,比如鞋子。因為對于當時的貴族而言,這種比黃金都要珍貴的絲綢,自然是應該做成華麗的衣裳,然后穿在身上,讓更多的人們知道自己的富有。若是把這種昂貴的絲綢直接制作成為鞋履,踩在地上,那么這肯定會成為連天神都無法饒恕的浪費行為。
最先將絲綢直接作為鞋履制作原料的西方國度,有史料證實的是中世紀的拜占庭帝國。因為地理位置最接近于東方,扼守著東西方橋頭堡的拜占庭帝國,深受東方文明的影響。拜占庭帝國也首先擺脫古希臘和古羅馬只穿涼鞋的傳統,開始追求鞋式的多樣和鞋樣的復雜。比如說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宮里,皇帝和貴族們愛穿上一雙類似于今天西方的宗教鞋一樣的鞋式。這種鞋首高翹翻卷,形似卷云,鞋幫不高、狀為淺口的鞋式,與唐代的云頭錦履如出一轍。
在此之前,整個西方從來都未出現過絲綢作為鞋履的制作材料。這種鞋幫不高、狀為淺口的鞋式也與一直以來西方常見的高幫皮質長靴樣式差異極大。由于一直以來,中世紀歐洲都有著濃厚的游牧民族傳統,所以適合騎馬的高幫皮質長靴是貴族們的主要鞋式。受到當時制鞋工藝和原材料的限制,西方的鞋式往往很難做出太多的變化。當來自于東方的大唐商人們穿著用柔軟絲綢制作而成的云頭錦履前來貿易時,這種鞋首高翹翻卷,形似卷云的鞋式又一次讓西方文明感受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于是,中世紀的拜占庭帝國首當其沖,開始在自己的帝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仿制云頭錦履的浪潮。在這個過程之中,絲綢做成的云頭錦履開始被不斷調整和加入拜占庭審美元素,成為了一種新的鞋式。
后來,這種與云頭錦履有著很深淵源的鞋式又通過拜占庭流入歐洲腹地,受到了當時屬特權階級的宗教士們的喜愛,并經過宗教士們再一次的改良和加工,開始在鞋面上鑲嵌進奢華昂貴的珠寶。因為這種鞋式異常的華貴,所以只有中世紀的特權階級宗教士們可以消費得起,因此被人們稱之為宗教鞋。在如今歐洲眾多博物館之中均可見這種曾經風靡一時的宗教鞋。
在東西方的長期交流之中,文明相互碰撞與互動,取長補短,交相輝映。絲綢之路在亞歐大陸上綿延千里,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將東西方文明相互介紹,成為了世界人類文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