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廣州 510000)
竹絲作為竹材加工的一種產品,由于其是順著竹材纖維結構方向剖開制得,竹的纖維韌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竹絲進行彎、折、繞、編等處理,這也是竹絲產品制作的基本手法。
竹絲工藝復雜而精細,不僅要求手工藝人要有精湛的工藝還要有足夠的耐心。手工藝人要根據所制竹絲產品的不同首要要選擇合適的竹子,其次是根據要求制成粗細程度相仿的竹絲,然后通過竹絲的加工來制成產品。
制作不同的竹絲產品時,所要求的竹絲的粗細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其工藝流程也有所不同,對于普通粗細竹絲的制作工藝流程一般包括:原料采集、竹材刮青、竹絲加工、三防處理、竹絲干燥、產品制作六個步驟。
第一步:原料采集。原料采集又稱“取竹”、“選竹”、“選材”等。竹材的選取直接關系到竹產品的設計,不同的產品所要求的竹材也是不一樣的。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把握采伐竹材的時間,二是把握竹齡。
第二步:竹材刮青。刮青主要利用弧形刮青刀或者刮青機,對竹子表面的竹青進行去除。去除竹青主要有三點:一是竹青表面會附著一些蟲卵,容易引起竹材的蟲蛀現象;二是由于竹青和竹肉的顏色不一致,對竹絲產品的色彩的呈現產生影響;三是在竹絲上色過程中,竹青部分難以色。
第三步:竹絲加工。首先將竹子兩端多余的部分去掉,留下較勻稱的中間段,然后開片劈竹刀對竹子進行開片處理,這里也可以用開片機進行處理,處理后得到寬度一致的竹片,得到的竹片還可以進一步用開片機加工成寬度更細的竹條。制作稍粗的竹絲,可將竹條穿入拉絲板的小孔里,用鐵鉗鉗住露出的尖端,用力將竹條拉出板孔,反復拉幾次,就能拉出直徑均勻的竹絲。拉絲板上有直徑大小不同的空洞,依照產品所需要竹絲的大小確定竹絲的直徑大小,從而選定適當的拉絲板孔洞。制作稍細的竹絲,則需要將竹條用工具刀把竹皮分離出來,并用刮刀等工具在竹皮一端分成若干個小口,以便撕開制成一根根纖細的竹絲。
第四步:三防處理。三防主要是防腐、防霉、防蛀。主要是由于竹子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和糖分,會導致竹材出現霉變、蟲蛀、老化等現象。
第五步:竹絲干燥。為了進一步提升防腐、防霉、防蛀的效果,防止竹絲在使用過程中干縮、干裂和變形,必須出去蒸煮處理后竹絲中的大量水分。
第六步:產品制作.傳統竹絲產品制作大致分為三種:竹絲穿絲、竹絲鑲嵌、竹絲編織。
竹材外觀紋理通直、色澤淡雅,給人以質樸、典雅、脫俗、自然的視覺享受,符合了現代人所需的審美感受。竹絲具有很好的韌性且又薄又細,可以直接進行任意彎曲,曲線形式變化多樣,具有流暢、活潑、柔軟等特點,無論是用作日常生活用品還是用于制作裝飾品或作為裝飾材料,均能充分表達設計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充分體現出竹材特有的文雅、活潑和輕柔的美感,因此,竹絲作為一種環保型的裝飾材料,正逐漸取代傳統的裝飾材料,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家具生產和室內裝飾領域。
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們在捕獵和勞動中,用竹制作弓箭、圖騰、捕魚工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竹編制各種日用品和生產工具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絲編織產品不僅擔當著人們的生活用品所需,還承擔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所需。手工藝人將自身所掌握的獨特的技藝,融入到生活、生產中,將中國傳統手工藝所追求的“匠心”的境界展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
竹絲鑲嵌又稱“篾線籬”,是溫州地區特有的工藝品,出現于清中葉,流行于清末民初。是用2毫米厚、3毫米寬的篾片,鋸出等距細榫,十字交叉銜接,拼嵌成工整的“方勝”圖案作為底紋;再用白桃木或翻簧刻成人物、花鳥等浮雕,以暗榫緊扣,鑲嵌在底紋上的工藝品。
“卡拉鳥籠”源于貴州省丹陽縣卡拉村,卡拉村是少數民族苗族村落。“卡拉鳥籠”的制作歷史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優秀的竹絲穿絲作品,卡拉鳥籠做工精巧、造型精美,它不僅在制作手法上融合了竹雕工藝、竹刻工藝、竹絲工藝等傳統工藝手法。且充分展示了當地人民對生活的智慧,卡拉鳥籠就實用性而言,充分考慮了鳥類從活動到進食的易使用性,還根據不同的鳥類的體形、生活、進食方式的不同設計不同種類的鳥籠。既滿足了觀賞性又體現了很好的使用功能。因此卡拉鳥籠工藝也被獲贊為“鳥籠編制藝術之鄉”。
[1]李立新.設計尋蹤:服務民生[J].裝飾.2008(10)
[2]張福昌.振興中國傳統工藝產業[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1)
[3]張小開.多重設計范式下竹類產品系統的設計規律研究[D].江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