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柱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武漢 430000)
面料再造也稱為面料的二次創(chuàng)造,是指根據設計自身需求,對成品面料進行二次藝術處理,讓它產生新的藝術效果,它是設計師思想的延續(xù),具有無可比擬的創(chuàng)新性。
面料再造的方法大體上分為“加法”和“減法”兩種。以下我會具體闡明一些面料再造的方法以及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動感效果。
褶裥是通過對面料曲折變化帶來微妙的動感和立體感的裝飾效果,褶裥的工藝手法包括抽褶,壓褶,捏褶,波浪花邊,堆疊,層疊等。
堆疊,層疊這種面料改造的手法,可以瞬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給人厚重踏實的感覺,在運動過程中,由于擁有一定的體量感所以會隨著模特的動態(tài)呈現出擺動效果,讓層疊部分與載體本身動靜結合,別有一番風味。
波浪花邊是從十八世紀以來就被設計師大量使用的一種裝飾方式,且被大多數女孩追捧。
古時候流蘇是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者絲線等制成的穗子,唐代婦女流行的步搖就是其中一種。流蘇常掛于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
現在我們把集合在一起的密集條狀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流蘇。
近幾年設計師對于流蘇的喜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蘇在運動過程中呈現出的俏皮效果,配上音樂,燈光,T臺上的“流蘇”就像一個活脫脫的舞者。
綴飾顧名思義就是在面料上綴加一些裝飾物。為了營造出更好的動感效果我們在挑選裝飾物時一定要注意。拿釘珠來說,水滴長形玻璃珠就要比圓形玻璃珠合適,體型細而長的裝飾物就會優(yōu)于體型短而方的裝飾物。不難發(fā)現設計師在挑選綴飾時都偏愛細而長的飾品。
把細長的東西相互交錯或者鉤連組織起來稱為編織。
很多設計師在進行面料再造時,會選擇把原有的面料剪開后再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重新組合,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面料。同時為了讓服裝更加飄逸有活力,他們大多會在結尾處流出長長的幾條面料,營造出更好的舞臺效果。
鏤空是一種雕刻藝術,在當代,時尚界用此表示針織或裁剪技術。鏤空是通透,性感的代名詞。鏤空讓原本沉重呆板的衣服有透氣的空間,讓方方正正的面料有更大的運動空間。鏤空面料與其他面料搭配,形成材質和顏色方面的對比,以及松緊虛實的結合,從而在運動過程中產生動感。
抽紗是指抽去面料的經紗或者緯紗,讓面料呈現出虛實結合或者色彩相間的感覺,在鏤空面料下搭配其他面料。可增加服裝的層次感。與鏤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品面料就是面料再造的材料,那對于市場上的現有面料,設計師要怎樣對它進行服裝的動感設計呢?這就要求設計師了解面料的特性與質感以及它的垂度與透度。
經過我對面料的研究,我認為薄,有光感,且順滑的面料更有利于創(chuàng)造服裝的動態(tài)感。各種紗類,歐根紗,網紗等。紗本身就是飄逸,仙靈的代名詞,再加它的透明性,不論是單層使用,還是重疊使用,都可以營造出活潑,俏皮,可愛的效果。
并且由于紗質面料質地柔軟,所以可塑性很強,設計師可以根據設計的需要隨意進行調整。
反光面料(皮質面料,反光布,緞面等)可以通過反射自然光和舞臺燈光,在面料表面呈現出一些波光粼粼和無限放射的效果。讓服裝產生動感。
金屬質感的面料也是近幾年設計師所偏愛的,它可以產生相同的效果,在此同時還能給人一種未來科技的感覺,一舉兩得。
服裝結構學是服裝工程學下的一個分支,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人體與服裝相對應的協(xié)調關系。
人的行為是有規(guī)律的,關節(jié)運動使人產生不同的姿勢,這種變化會使得服裝內部的靜態(tài)空間被打破,從而展現在服裝的外部。所以服裝工作者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就要考慮如何讓服裝的可動性與人體的動作巧妙的結合。
服裝的下擺,腰臀部位,關節(jié)處,以及手臂的位置是進行服裝動感設計時應優(yōu)先考慮的。因為這些部位,在人體運動時有的可以作為一個支點,有的活動范圍廣且靈活。這就為服裝提供了展示所需的動力和固定點。
大量資料表明,具有動感的服裝,從結構來說,大多是縱向結構的,在垂感好的輕薄面料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這與地心引力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地心引力是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間產生的互相吸引的作用力。由于地心引力,所有的物體都會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服裝也不例外,縱向結構的服裝更是加強了地心引力的效果。
綜合以上內容,總結得出影響服裝動感設計的因素主要分為面料肌理,面料本身,服裝結構,這些因素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一起使用。為服裝增加一點動態(tài)的元素,會讓服裝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有活力。
[1]錢欣.服裝面料的二次設計[M].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
[2]保定蟈蟈時裝有限公司.如何把服裝面料改造成震撼的服裝設計.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