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風,張艷艷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吉林吉林 132012)
新石器時代是科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該時代概念大概從一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①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不出在一個歷史層次上,有先后之分,各遺址出土的文物也不盡相同。但是從這一歷史時期考古文物的總體面貌上來看,其最大特點是:當時的勞動工具主要為石制和骨制。關于滿族的發展史,在史籍記載中最早出現在肅慎時期。②《竹書紀年》中記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③戰國以后肅慎改稱挹婁,時而也稱肅慎。肅慎和挹婁血脈相接,生活的區域也大致相同。④以這一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來分析滿族先民文化是有科學依據的和充分可能的。此外,也可以從中探尋滿族薩滿服飾的雛形和它生命之初的形態。
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人類靠采集、漁獵為主,生活條件艱苦,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獲得食物,那時對大自然不能理解,一方面努力觀察,認識一些自然現象,崇拜大自然的恩賜。另一方面,卻又不能不屈服于大自然中風雨雷電的自然威力,于是產生了超自然的神靈觀念,那也不過是人的自我升華和物的人格化的結果,從此就有了無處不在的神的存在了。人和神存在本質的區別不能直接交流,所以出現了人與神的使者—薩滿。在《三朝北盟匯編》中宋人徐夢莘就說到:“珊曼者,女真語巫嫗也。”⑤這里的珊曼,就是薩滿,也就是巫師。薩滿溝通著人神,既解神意,也能代答民望。其中,薩滿為民請愿的一個關鍵神助就是薩滿服飾,薩滿服飾是薩滿在神事活動中所穿著的一些和薩滿文化密切相關的衣裙,飾物等。薩滿服飾中的任何的服飾配件,并不是隨便產生的,他們是和薩滿文化相融相通的。薩滿服飾是薩滿觀念的內在反應,是薩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史料與考古記載,滿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中狩獵、漁獵占據了主導地位,出現了農業生產的萌芽,少數部落逐漸脫離了半游戈的生活方式,轉向了定居的生活模式。因其生活方式的改變,所以出現了豐富詳盡的以石器骨器為主的漁獵和狩獵工具和文化,雖然簡陋,但已經是滿族先民的一項重大進步。此外,在出土的陶器紋飾中搜尋到了薩滿文化的痕跡。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紋飾多有篦紋、螺線紋、水波紋、云雷紋、菱形紋等。紋飾雖然是在漁獵和狩獵生活中所反應的圖案,但是它使我們想到了漁網乃至水神崇拜。經過時間的推移,后期出現的薩滿服飾也證實了這一猜想,各種紋路圖案出現在滿族薩滿神服的裝飾中,對水神的崇拜也是滿族薩滿文化中的重要信仰之一。⑥
無論怎樣的社會形態之下,任何精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是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狀況相適應的,新石器時代的滿族薩滿教也是如此。新石器時代滿族先民的薩滿元素雛形大體包括以下幾點:
(1)動物崇拜
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巖畫及遺物中,對于鳥類的描述不勝枚舉。在形象上看,水鳥、鷹、烏鴉等鳥類占據了絕大部分。他們認為鷹是薩滿的形象的化身,烏鴉是人類的保護神,神鳥是太陽系的精靈。更是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善神在保衛宇宙的戰爭中,被敵人撕碎了戰裙,是太陽河中的神鳥用自己的羽毛為善神擦拭傷口,編織戰裙,并且賦予她力量,因此才將敵人打敗,并且從此戰無不勝。除了鳥之外,蛇也是薩滿教中重要的動物崇拜對象。在滿族的神話中蛇是唯一溝通陸海、天地之間聯系的大神,更是創世神的頭發與衛士,幫助大神打仗并救其性命,是人民的保護神,也是天神的得力幫手。⑦此外,虎、熊、猛犸等等都是薩滿教所信奉的大神。由此可見,在薩滿的文化中,對于動物的崇拜與信仰已經融入生活,并且對這些信仰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2)自然崇拜
以自然界各種自然現象為崇拜對象的觀念,在薩滿教中是最常見的,在出土的文物和巖畫上也證明了這一點。據記載,巖畫水鳥像的胸上刻著十字架,十字架自古以來就是宇宙的象征,他的四端表示東南西北。這突出了巖畫中鳥的創造作用和宇宙的本質,并且注入了與宇宙相同的觀念。鳥棲息在樹上,因此樹也被賦予神力,樹也成為薩滿教所崇拜的對象。此外,薩滿教對于火神的崇拜也尤其明顯,新石器時代灶房是房中最神圣的場所?;鹕袷撬_滿教敬仰的神靈之一,象征著生命的生生不息,是人們的保護神。此外水神和雷神的崇拜,也在新石器時期的薩滿教有痕跡可尋。薩滿教對于自然的崇拜痕跡,為后世滿族薩滿服飾的紋樣圖案和圖騰崇拜提供了真實的依據。
(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即相信祖先的靈魂同族體保持聯系,并且認為祖先的靈魂是保護神,因此要對他們祭供食物,待遇如活時一般。在新石器時期的巖畫中,人形畫像是最多的一種,描繪這些面孔都是寫實性的,沒有任何復雜的細節描述,只有簡單的菱形的面孔,輪口內充滿平行的人字紋。對比現如今的薩滿的神偶,無論材質如何,除了眼、口之外,面部刻畫都極其簡單??梢娝麄兾幕囊幻}相承,歷史悠久。
在當下的滿族薩滿文化中,不難發現,滿族薩滿教對于鳥、蛇、虎、熊、火、祖先、樹木等的崇拜并沒有發生太大改變。這就說明新石器時代的動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已經形成固定的模式,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在滿族薩滿服飾上體現了這一點。例如:滿族薩滿服飾中的神帽,神帽樣式雖不盡相同,但是多裝飾鳥形,并且各種不同的神帽多表現所崇祀自然宇宙大神的數目、內容以及神權范圍。⑧有的則以江河湖泊為祭祀的內容,有的以山川莽林為祭祀對象,滿族薩滿認為鳥是生命靈魂的居所,能翱翔于天地之間并且能與神想通,是能力的象征;在滿族薩滿服飾中,樹皮也可以編制薩滿服飾,特別是樺樹皮,顏色多為白色,層層生長,象征著重重疊疊的天空,將樺樹皮剪成蛇、蛙、熊等動物的樣子,連接在一起,形成薩滿服飾。藤草、毛草、羊草,也被編制裝飾與乳上或者編織成裙飾;腰鈴,是薩滿祭祀時重要的神助工具,起初腰鈴是由石頭做成,掛與腰間,后期多為鐵制,銅制,但都是新石器時代逐漸延續下來的形制。
我們今天所見到和尊崇的薩滿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通過現如今的考古發現,又將這個被塵封已久的歷史文化淵源重新呈現到世人面前,并且描繪出了薩滿教在發展史上極其珍貴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將這一段歷史文明展現出來,不難發現,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薩滿文化,無論是動物信仰、自然崇拜還是對于祖先的敬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流傳至今,或許仍然是后世薩滿文化所遵循的。它表明,一種文化類型一旦形成,就有一個獨特的歷史符號,并堅持自我完善的漫長過程,他的發展速度盡管同社會發展總進程相適應,但是穩定面貌一旦形成,他的變化軌跡幅度將會縮小,變化也將極其緩慢,并且始終遵循原始的大方向發展。
注釋:
①查有梁.淺論巴蜀科技史的宏觀分期[J].中華文化論壇:2012
②劉明新.淺析滿族薩滿教信仰的式微[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72-78.
③張福有.長白山詩詞史話石砮矢寫華章[J].學問,2001(2):6-9.
④韓雪峰于瑞紅.淺析滿族的起源與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10):85-87.
⑤鄭明嘉.太平鼓及其相關歌舞伎藝考略[J].廣西社會科學,1997(1):30-32.
⑥侯霞.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中的薩滿文化因素[D].內蒙古大學,2013.
⑦趙阿平.滿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含義(下)[J].滿語研究,1996(1):17-23.
⑧趙阿平.滿-通古斯語言與薩滿文化(四)[J].滿語研究,1999(2):22-31.
[1]查有梁.淺論巴蜀科技史的宏觀分期[J].中華文化論壇雜志社:2012
[2]劉明新.淺析滿族薩滿教信仰的式微[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72-78.
[3]張福有.長白山詩詞史話石砮矢寫華章[J].學問,2001(2):6-9.
[4]韓雪峰于瑞紅.淺析滿族的起源與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10):85-87.
[5]鄭明嘉.太平鼓及其相關歌舞伎藝考略[J].廣西社會科學,1997(1):30-32.
[6]侯霞.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中的薩滿文化因素[D].內蒙古大學,2013.
[7]趙阿平.滿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含義(下)[J].滿語研究,1996(1):17-23.
[8]趙阿平.滿-通古斯語言與薩滿文化(四)[J].滿語研究,1999(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