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妮,許文
(江南大學法學院,江蘇無錫 214000)
新型城鎮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加速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國家級戰略,它是以統籌城鄉、產業互動、生態宜居、互促發展等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著力推進城市、城鎮以及農村街道社區協調發展、互補共進的城鎮化。但在城鎮化高速發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開始凸顯出來——如前期發展的城鎮化過于關注對土地的開發建設,使得目標浮于表面,并沒有以人為核心做到對人的城鎮化;同時,在前期發展的城鎮化過程中對土地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過于關注,從而忽視了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環境被破壞,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帶動的城市發展;此外,在城鎮化過程中過度強調產業入駐,不重視城市客觀條件是否與產業相匹配,進而造成產城分離,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強調產城融合的指導理念就顯得十分重要。
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對于城鎮化發展中的產城分離現象所提出的發展新思路,要求將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相融合,最終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1]。產城融合作為一種將產業進步和城鎮發展相融合的新理念,越來越得到理論界和政策制定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推進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實現高水平的產城融合,進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運行,這是學界內和政府部門共同亟待解決的理論及現實問題。
產城融合是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運行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對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推動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將以重慶市萬州江南新區為考察對象,重點分析其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產城融合實踐路徑。
對產城融合的定義,學界內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劉瑾、耿秋和王艷[1]認為,產城融合是針對于我國城鎮建設發展中的產城分離現象所提出的一種發展新理念,力求產業與城市在功能上融合、空間上整合,達到以產業促進城市發展、以城市興盛產業進步,進而實現產城融合。劉暢、李新陽[2]利用城市新區解釋產城融合,認為產城融合的核心即功能復合、配套整合和空間融合三個方面。李文彬、陳浩[3]通過產業園區來解釋產城融合,認為產城融合即是將產業園區與城鎮社區有機結合,將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由單一的生產型園區向兼并生產、服務、消費功能的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推動創新型產業進步,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這是一種以城市為基礎、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自我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從而形成產業、城市和人之間富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盧為民[4]通過工業區與城鎮的內外關系來解釋產城融合的內涵:從外部來看,工業區與新城之間實現聯動發展;從內部來看,實現工業區內部居住、工作、生活之間相融合。潘錦云、丁羊林[5]則認為產城融合可以通過產業和城鎮化兩個方面來解析,無論是產業還是城鎮化發展都離不開人、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故產城融合的內涵應當圍繞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鎮化質量提升這兩個方面來展開。
萬州江南新區成立于2003年,是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的以城市開發為主的市級開發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江南新區位于萬州長江以東、五橋河以北的沿江地帶,與萬州老城隔江相望,是萬州城建規劃的八大組團之一,轄區幅員面積34.75平方公里。成立10余年來,江南新區按照萬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加快江南新區開發建設”的戰略要求,把握“生態江南、宜居新城”的科學定位,統籌開發建設與生態涵養的發展格局,著力把江南新區打造成一座城市開放發展的重要平臺和生態文明的濱水宜居新城區。
江南新區實施“產城融合”戰略,充分利用渝洽會、支洽會和對口支援等平臺,開展各類招商推介活動,以達到發展城市經濟的目的。目前,江南新區累計引進地產開發企業17家,并對入駐新區服務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引進餐飲企業、便民超市、汽車美容、海寧皮草城等服務企業300余家,引進上海老鳳祥、陜西秦經實業等總部經濟企業10余家,累計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5余億元,除此之外,還有長江之星、驛鑫商業廣場、雷士商業綜合體、紅星美凱龍、萬州澳門街和金融街項目也正在進行建設進行中。
目前,江南新區有大型商業體主要有海寧皮草城、保稅商品展銷中心,提供了上千個就業崗位。未來其他商業體的投入使用,將提供上萬個多樣化可供選擇的就業崗位,真正實現居民商住一體化,提升新區城市活力。
得益于新區生態宜居的環境,地產商在江南新區的樓盤被人們大為看好,置業新區的居民越來越多。此外,商業的逐漸入駐和開發,為新區提供了上千個就業機會,人口集聚效應逐漸顯現。
江南新區于2003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10余年時間,人口集聚具有時間序列上的特點。在新區建設初期階段,人口集聚的特點是與交通便捷程度相關,主要是在長江二橋橋頭和南濱路上,人口集聚程度比較高;隨著新城建設進程的進一步推進,人口集聚漸漸往商業和產業地塊變遷,在這一階段,新區道路交通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一些商業規劃也開始開發建設,人口集聚就有逐漸向商業板塊移動的趨勢,出于未來長遠發展的考慮,商業體周邊會逐漸繁榮;在新城建設后期,人口集聚程度的特點開始分散,有了更多對未來發展規劃的考慮,如向學校周邊、公園周邊以及體育館、文化館周圍的人口集聚。
萬州江南新區城市依山傍水,生態優勢得天獨厚。新區政府以此為依托,科學規劃環境建設,著力維護和保障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共處。在城市綠化方面,合理規劃與布置公共綠地、居住區綠以及景觀工程,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園林綠化生態空間。累計建造綠化面積127萬平方米,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42%、45.7%,位居全區首位。在公園廣場建設方面:已累計建造公園6個、廣場3個、景觀梯道3條,新區人均公園面積35平方米,為全區平均水平的6倍。在山水景觀方面:將翠屏山自然山體和長江水體的天然景觀優勢充分利用,控制視線走廊,規劃布局并建成了南濱公園、南山公園、新興公園等景觀工程,建成了兩條橫縱相連綠色景觀通道,構成層次分明、山水相映的城市綠地景觀體系。
在市政配套方面,新區政府遵循城市開發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設原則,把建設基礎設施作為開發建設的基礎,優先市政道路、管網建設,不斷完善市政設施配套。在市政道路建設方面,全面建成了以南濱大道、江南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為主的20多條連接周邊、便捷暢通的開放式城市交通網絡,基本建成以南濱大道、江南大道、翠屏大道組成的等3條主干道,南山路、洄瀾路等27條次干道和支路為骨架的城市交通路網和以步行梯道連接的慢行系統,累計建成城市道路46公里。其中,南濱大道獲得“重慶市最佳森林市街”和“重慶市最佳綠化市街”命名,江南大道先后獲“重慶市最佳綠化市街”和“重慶市園林市街”命名。在市政管網建設方面,累計建成雨水管網30公里、污水管網50公里、鋪設10KV埋地電力電纜21公里,建成鋪設通訊電纜19公里,自自來水管道20公里、天然氣管道35公里。
在城市服務功能方面,江南新區著手實施“名校、名院”南進策略,抓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培育引進。實現重慶一中與江南中學合作辦學,引進名校雞公嶺幼兒園江南分園、電報路小學江南分校、紅光小學江南校區等,牽頭三峽中心醫院婦女兒童醫院入駐新區,著力滿足入駐群眾的教育、醫療需求。在地產商的建議下,協調開通6路、18路、22路、27路等6條公交線路,基本實現轄區公交全覆蓋。
公共服務配套是新區吸引人口集聚的保障,商業可能會在短期內立刻帶來巨大人流量,但由消費吸引的人群不一定是穩定的,以發展的眼光看,完善的公共服務配套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口集聚的穩定性。
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新區綜合承載力。一要強化城區道路交通網絡建設。二要建立完善的城區水、電、氣、熱供應系統,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增強供水能力和供水質量,完成城鎮電網改造,提高供電質量和穩定性。三是建設優美舒適和諧的城區生態環境系統。要加強城區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系統建設,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統,抓好城鎮污染治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積極治理污染嚴重的企業。四是統籌建設新區社會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視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急能力和防災救災能力。五是加快城區信息網絡建設,抓好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應用開發,逐步打造區域性信息高速公路。
加快產業化進程,重點發展環保節能型的高新技術型產業。新城建設不能按照老一套的發展方式,以犧牲化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未來也終會達到城市發展的瓶頸。所以,新城建設吸引人口集聚,也要站在人本角度考慮,城市不是單純的發展,也必須保證城區環境,注重綠色生態發展。在產業引進的時候,也必須要注意引進無污染的、高新產業前來入駐,如江南新區引進了物流產業園、保稅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商業區,以及各大地產開發商,這些綠色產業既不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反而還會考慮生產活動與環境的協調,共同打造綠色新區,宜居宜業。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進而扶持信息科技、文化傳媒、中介服務、社區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以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為指導,積極發展循環生產、低碳經濟,建設節約型經濟產業。
新建城區要實現人口集聚,必須要構建起商業和休閑體系,才能夠留住人口,。新城在規劃和建設時要重點增強對產業和人口的吸引力,在產業布局和商業布局上充分展現新城與老城的比較優勢,實行錯位發展。所以,新區要構建起自己的商業與休閑體系,以發展的眼光看,在未來或許這個商業中心就將成為新區中心乃至整個城區的中心地帶。商流的繁榮帶動人流的聚集,且商業的持續發展也能保障人流量的持續增加,穩定人口集聚狀態。
在產城不融合的新城,人們的工作和居住往往是分離的,人口不能實現集聚,一味注重的房地產開發,沒有商業和產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所謂的“臥城”,雖然分擔了城市的部分居住功能,但卻會增加大量潮汐式的交通擁堵等一系列附加城市效應。新城建設要達到一個居民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生活的目標,所以不僅僅要大力發展地產,還要通過發展商業產業創造多樣化的就業崗位,從低端服務也到企業高管,滿足居民各式就業需求,提高新區人口集聚黏性。
[1]劉瑾,耿謙,王艷.產城融合型高新區發展模式及其規劃策略——以濟南高新區東區為例[J].規劃師,2012(04):58-64.
[2]劉暢,李新陽,杭小強.城市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與實施路徑 [J].城市規劃學刊,2012(S1):104-109.
[3]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S1):99-103.
[4]盧為民.產城融合發展中的治理困境與突破——以上海為例[J].浙江學刊,2015(02):151-154.
[5]潘錦云,丁羊林.新型城鎮化視角下產城融合理論與發展路徑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