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華,李紹林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太原 101025)
目前,國民經濟增長比例失調、地方政府追求GDP導致粗放型增長方式持續、低水平重復投資、投資產業層次低、投資過熱消費不足、出口導向型的擴大外需政策和政府優惠政策都導致和助長了產能過剩。通過在農村地區找到與存量相等的“存量需求”,對于目前化解產能過剩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很多學者提出了“產能下鄉”的概念,本文基于家電下鄉對產能下鄉進行定義,所謂產能下鄉并不針對具體行業,而是根據我國當前的產能現狀,結合農村地區的現實需要,順應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潮流,以提升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為目的,以財政政策、貿易政策為手段,引導和組織政府與競爭優勢企業聯手,依據產業發展現狀,生產適合農村發展建設需要、性能可靠、質量保證的產品。將化解產能過剩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對農民購買優勢產能產品給予一定比例的貸款優惠和財政補貼,以激活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購買能力,實現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因此,家電下鄉、光伏扶貧等都屬于產能下鄉的范疇。
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將“光伏扶貧”確定為“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是指在貧困地區利用農戶的住房屋頂和農業大棚等光照條件較好的地點鋪設太陽能電池板,以“自發自用、多余上網”為原則,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加收入,實現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的目的。利用貧困地區地廣人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便利條件,實現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相結合的目的。光伏扶貧便輸血為造血,既為扶貧工作探索出了新的途徑,有為化解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打開了新的思路,是擴大我國農村光伏市場的有效措施。國家通過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地區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利用其屋頂或空地等閑置資源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對于貧困村集體,可利用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等建設光伏電站,直接增加貧困村集體收入并用于扶貧開發。
目前,隨著國際市場的持續低迷,我國化解產能過剩的新思路及對策為:從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逐步向出口與內需相平衡的穩健型經濟轉變、以發掘國內市場潛力,擴大內需化解產能過剩。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農村市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方向,而目前實施的光伏扶貧項目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和貧困戶增收,不僅可以緩解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緊張局勢,而且對實現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國內光伏裝機總量已突破20兆瓦,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市場。雖然當前我國光伏裝機量體量很大,但是2017年光伏發電量不及全國總發電量的1.5%,隨著光伏技術的逐漸成熟,光伏平價上網的逐步實現,未來光伏發電量比重將進一步上升。光伏發電技術風險小、收益穩定,在推進貧困人口脫貧的同時又能發掘國內光伏市場潛力,將荒山荒坡的太陽能資源利用起來,實現農村地區清潔能源改造,是優勢較強的扶貧項目之一。通過實施光伏扶貧,是積極穩妥化解當前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規劃,“十三五”時期,我國光伏扶貧工程總規模將達15兆瓦。在當前脫貧攻堅任務的有效推動下,光伏扶貧項目將在全國各地得到有效落實,屆時我國農村地區的光伏市場將進一步被開啟,以當前中國光伏產業年均產值2000億元計算,預計僅光伏扶貧一項,每年可消化光伏產業約8%-12%的產能,對支持和發展光伏產業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估計,未來幾年我國農村地區每年會有近8兆瓦光伏建設需求。隨著光伏技術的逐步成熟,未來光伏建設成本也將進一步下降,按照6元/瓦計算,每年光伏扶貧將帶來480億元的市場份額,可達我國光伏能源產值的20%以上,預計光伏扶貧將成為2018年光伏行業發展的新亮點。
光伏扶貧作為一種精準扶貧的方式,其投入少、運營成本低、回報穩定、可持續。所發電量由電網公司全額收購,解決光伏發電上網難的問題。光伏扶貧變輸血為造血屬于精準扶貧的重要形式,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光伏扶貧試點建設規模達1836兆瓦,年收益超過22.6億元,投資收益率達到13.72%,幫助近4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其中包括8.8萬戶“失能”貧困戶。光伏扶貧指標優先核準、優先上網、電價補貼不調或者少調。保證了政策的落實、穩定和持續,是未來失能貧困勞動力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當前光伏發電技術與火力發電技術相比仍有一定的劣勢,所以從當前的投資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國家的補貼,光伏扶貧項目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投入到光伏項目中的企業,主要靠政府補貼激勵,而非市場行為,在未來會出現發展不可持續問題。
[1]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徐晨曦.光伏扶貧——脫貧夢想的依靠[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