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秀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48)
人類正從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過渡,“服務經濟”將成為21世紀經濟的主導。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50%,經濟重心正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發展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服務業,通過服務業的增強提升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近年來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處于調整進程中,產業結構出現活躍變化。中國當前的資源、環境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在中國傳統社會經濟中,中國傳統經濟是指以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傳統農業、傳統工業、傳統建筑業和傳統制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在快速推進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經濟一直是主體力量,我們的工業化進行了二三十年,到2010年、2012年的時候,基本上達到了頂峰。經濟學的一條規律,當你工業化發展到頂峰后,財力物力就會向著比較低的生產部門轉移。我們工業部門是生產力最高的部門,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轉向服務業,服務業的勞動價值沒有工業高,這樣使得我們經濟增長減速。
第一,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傳統產業嚴重過剩主要集中在五個行業——鋼鐵、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現在還有部分汽車行業產能也比較過剩。第二,房地產調整。這既有人口下降的原因,也有房地產背后的一些制度性問題。房地產調整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到位。第三,壞帳問題。以往因為刺激經濟發展的需求,中國政府和央行通過信貸擴張的方式,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大量信貸。這些企業普遍存在體制落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而且有些甚至是因為政治需要大于經濟需求而繼續存活的。第四,融資難融資貴。我國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因復雜,與我國當前階段轉換和結構調整有關,也與經濟過度杠桿化不均衡增長有關,既有促進優勝劣汰的“好”的融資難、融資貴,也有機制扭曲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壞”的融資難、融資貴。
一般認為服務業指從事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包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住宿和餐飲業,國際組織等。
中國進入21世紀來,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對現代服務業的依賴性日益增強。首先,人口城鎮化需要服務業加快發展。進入發展型新階段,人們對城鎮的就業、安居、生活品質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對城鎮化的需求和期望發生歷史性變化。以前靠一個鋼鐵廠帶動一座鋼鐵城市發展,如今人口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然要求城市盡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以適應人在城鎮生活的需求。
其次,現代消費的本質需求是服務。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現代服務消費需求逐步超過傳統物質消費需求,已成為消費需求釋放與升級的大趨勢。近年來,服務業增加值都以年均兩位數增長。2001~2013年,扣除價格因素后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6%。預計2015~2020年這6年服務業增加值仍會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
目前,我國服務業市場的開放程度與經濟轉型的目標不相適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低。當前,國內居民大量服務型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主要原因在于服務業市場開放程度較低。二是服務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也比較低。例如,我國自貿區在服務業開放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但即使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的122項中,就有83項是針對服務貿易的限制。三是服務型水平低。以房地產為例,我國房地產規模已到了相對飽和的狀態,面臨著規模房地產如何向服務型房地產的轉型。未來幾年,如果房地產能夠以健康服務為重點,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就會明顯提高房地產使用價值。四是服務價格高。例如,我國寬帶的平均上網速度僅為3.8M,全球排名第75位,而平均1M/S的接入費用卻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再如,近年來出國留學、出國旅游呈爆發式增長趨勢,就與國內服務價格過高、服務質量不高相關。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歷史關節點。
首先,從生產型制造為主向服務型制造為主轉變的大趨勢,要求我們主動加快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中國制造在“互聯網+”下,由生產型制造開始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從現實情況看,中國發展服務型制造的突出問題是以研發、設計、金融、物流、營銷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其次,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的轉型升級為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城鎮化紅利”仍是“十三五”期間擴大內需的突出優勢。實現人的城鎮化,關鍵在于加快從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的轉型升級。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未來5年我國人口城鎮化年均有望保持2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速,將為教育、醫療、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帶來巨大市場空間。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帶動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0.77個百分點。以此估算,到2020年即使人口城鎮化率僅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也會帶動服務業比重提高7~8個百分點。
最后,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將形成經濟服務化的內在動力。中國正處于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突出表現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接近40%,預計到2020年將提高到50%左右,一些發達地區可能達到60%左右。服務型消費的快速增長將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巨大市場空間。
1)打破服務業市場的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建議盡快出臺壟斷行業改革的總體方案,電力、電信、石油、民航、郵政等行業要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
2)推進服務業市場的便利化改革。盡快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實現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對社會資本的全面開放,充分利用社會資本促進研發、物流、銷售、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逐步放開服務業市場的價格。除政府必須確保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之外,應爭取在絕大多數服務業領域放開價格管制,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對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府仍保留定價權,以保障公益性;對非基本的公共服務全面放開價格管制。
4)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推動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社會力量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爭取使政府采購規模占財政支出比重從2014年的11.4%提高到2020年的15%~20%,服務類占政府采購總額比重從2014年11.2%提高到30%左右。
近年來,我國已提出社會資本可以進入法律未禁止的領域,但現實情況是,盡管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逐增,但如果扣除房地產投資,其他服務業投資還很低,尤其是與老百姓服務型消費需求釋放相關的服務業投資比例嚴重偏低。因此,加快服務業發展,必須實現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突破。在政策導向上,需要更加突出消費的導向作用,擴大有真實需求的服務業投資比例。把消費稅改為地方為主的直接稅,由此改變地方政府“重投資、輕消費”的行為模式。在全面普及營改增的同時,對服務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加大定向減稅力度,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稅負平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促進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應著眼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需要支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民間金融創新發展、規范發展,通過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調整教育結構,以發展職業教育為重點推進教育第二次改革,實現教育模式由考試型、封閉性、行政化向實用型、開放性、專業化的轉型至關重要。此外,從政府自身來看,還需要繼續縱深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激活市場、激發企業活力,抓好時機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并進一步推進監管轉型,盡快形成法治化的監管框架。
[1]李佐軍.中國2015年當前經濟形勢現狀分析http://www.sdpp.com.cn/article/37047-8zjgfvjx.htm l
[2]陳憲,殷鳳,程大中.中國服務經濟報告2009[M].上海大學出版,2010
[3]遲福林.轉型抉擇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與挑戰.中國經濟出版社
[4]賈康,遲福林.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時事報告.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