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拼音教學要注意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可見,拼音教學的重點在于讀準音節。教學中,教師應圍繞讀準字音,在準確拼讀的前提下開展教學,從而提高拼音教學效率,突破拼音教學的難點。在此,以《ai ei ui》一課為例,談談在拼音教學中如何落實“準確地讀”,以便更好地提高拼音教學效率。
一、讓學生在對比、鑒別中發現何為“準確地讀”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最容易理解知識,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本課教學的難點是復韻母的發音,其落腳點應放在對比拼讀、發好音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拼音學習后,學生已經認識了單韻母,此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示范單韻母“a e i u”的發音,讓他們在觀察教師口型、聽教師發音的過程中,再次明白單韻母發音時口型是不變的。而復韻母發音又有什么變化呢?教師可通過教ai這個復韻母,讓學生發現口型的變化規律。教師可采用分步走的方法,將ai的發音特點逐步展示出來:先不出聲,只示范發ai時的口型變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種口型變化;然后發出聲音,讓學生認真看、仔細聽,從而“看”出變化、“聽”出變化,總結出復韻母ai的發音口型是從a變為i(a清晰響亮,然后舌面向i的方向滑,口型是從張開到微合的變化過程);最后示范帶讀,讓學生跟讀練習。當學生初步學會ai的發音方法后,再讓他們自己嘗試運用發音規律練讀ei和ui的發音。同樣,先引導學生不發聲,先做口型變化,然后打著手勢學習發好ei、ui的音。而后,再出示“a—ai”“e—ei”“u—ui”這組字母,讓學生對比著讀。可采用同桌互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不斷對比拼讀中讀準韻母,找到發音的規律,體會到復韻母和單韻母不同的發音方法:單韻母發音口型不變,而復韻母發音是從前一個字母滑向后一個字母 ,口型是有變化的。當學生初步學會發音后,教師還可設計猜啞謎的游戲,讓學生發現何為“準確地讀”。如教師不發音,只表現出口型的變化,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口型來猜讀,并大聲發出相應的韻母音,進而達到鞏固發音的目的。
二、讓學生在情境圖的幫助下學會“準確地讀”
為了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漢語拼音,需要給他們搭建一座“橋梁”。統編版教材中的情境圖,就為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搭建了這樣一座橋梁。縱觀教材中的情境圖,每一幅都以相應的事物來表示聲音與形狀,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因此,教師也應讓學生在故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拼音、讀準拼音。
統編教材中漢語拼音的情境圖內容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著復韻母的發音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情境圖,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情境圖與韻母發音過程之間的聯系,從而找出帶有復韻母“ai ei ui”的音節。比如,“奶、圍巾、水杯”中加下劃線的字,如果將其做成圖、音結合的課件呈現出來,就能引出“ai ei ui”三個復韻母。此時,教師若再次出示情境圖課件,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讓他們說說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例如下面這段話:院子里有白色的圍欄(ei);孩子們的頭發很黑(ei);孩子們一個挨著一個坐著(ai);有的同學穿灰衣服(ui);一個小朋友背著書包站在那兒(ei)……學生們能發現劃線字與韻母的關系,就說明他們已經對本課復韻母的發音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在觀察中,他們不僅有所發現,而且能讀準韻母。
為了使學習效果更好,教師還可以再次利用“圖+拼音”的卡片讓學生認讀,并要求他們圈出卡片上本課所學的帶有復韻母的音節、詞語后,再讀給同桌聽,以便互相糾正讀音。這樣,學生就能在互聽、互助中進一步發好音、讀準音。若再深入下去,還可讓學生借助卡片和課文中的情境圖去編故事,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解中進一步復習鞏固復韻母的拼讀。這樣,也就將拼音學習與語言表達進行了無縫對接,既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了韻母認讀,又豐富了拼音教學的內涵,還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發展了言語能力。
三、讓學生在緊密聯系生活中學會“準確地讀”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思維與情感共同發展的過程。統編教材的拼音教學提倡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結合。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不同的生活情境,把生活經驗“移植”到課堂上,把學習內容有機地融入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讓學生主動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發好音、讀準音。
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帶有ai、ei、ui 的音節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開闊了,紛紛說出:飛機的飛有ei的音,我累了的累有ei的音,嘴巴的嘴是ui的音,開門的開有ai的音……在此基礎上,還可引導學生說說哪些同學的名字中也帶有ai、ei、ui的音節,并允許學生在小組內先找一找、說一說,然后各小組匯報。這使學生既認識了新同學的名字,又進一步讀準了音節。由此可見,把音節的學習放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正確地讀”的實效性。
四、讓學生在兒歌誦讀中學會“準確地讀”
薛瑞萍老師在《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中談到:“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于語文是可以‘混著‘拖著,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而兒歌的藝術魅力在于“潛移默化”,在于“潤物細無聲”。兒歌不是以生硬的說教形式來學習的,而是以生動有趣的形象、明快的節奏、豐富的題材、特有的韻律來吸引學生不斷地進行誦讀,并在自由誦讀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ai ei ui》一課中的兒歌《小白兔》,節奏感很強,描繪了一只外形可愛的小白兔。教學中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先讓學生邊聽教師范讀,邊去發現。學生會發現兒歌中有拼讀標紅的音節,就是本課所學的音節。此后,就可以讓學生先自主拼讀這些音節,然后再讀整首兒歌,并讓同桌互讀互聽,相互糾正讀音。教師還可以問學生:兒歌中還藏著哪些已經學過的音節,你能圈出來嗎?當學生圈畫出音節后,再通過指名讀、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正確的語言情境中鞏固拼讀音節的方法,使拼讀音節和學習語言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感受文字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提高。
善教者,師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師勤而功半。要突破拼音教學中“正確地讀”這一難點,教師就要善于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拼音教學既充滿趣味又注重實效,真正讓學生快樂地學好拼音、掌握拼音。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