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熙鵬,陳思嘉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現代主義設計作為設計的重要節點對人類生活方式和理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變革。隨著生產力發展,現代設計“形式服從功能”思想逐漸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后現代主義設計試圖打破現代主義設計規范,在滿足實用性功能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心理、情感、個性化需求。設計已經成為一個開放、各種風格并存、各種學科交匯融合的學科。
在多元化設計影響下綠色設計不僅注重功能的實用性,主要目的是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初綠色設計是在傳統產品設計基礎上增加回收和分解、材料選擇等。隨著社會發展綠色設計的概念進行了擴大,進而發展第二階段生態設計,第三階段系統設計,第四設計階段可持續設計。
在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中提到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有限資源的使用問題,保護地球的有限資源。柳冠中教授的《事理學論綱》中對于設計的生態觀有所描述。“自然系統的物質生產與再生產處于循環狀態,稱之為生態鏈。但人工系統中資本唯一目的就是快速增殖。生產上游是對資源無限使用,但又要為如何處理廢品而煩惱。因此需要一種全新的思考,一種模仿生態系統的人工系統,使廢品成為資源,使銷毀成為制造的開始。”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和《事理學論綱》中對于生態系統的描述認為綠色設計不只是產品設計上的環保不污染,更是系統性的設計,是對于整個物質生產循環體系和消費觀念模式的設計,這樣才能從根源解決污染問題。
在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中,工業時代后社會從生產主導轉向消費主導,物從使用價值變為符號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設計的發展存在很大挑戰,生產力過剩產生大量快時尚產品、鼓吹有計劃的廢止等方式,這些產業模式增加資本流動速度、制造大量垃圾和污染。在這樣消費社會背景下的綠色設計,與其用傳統的廢物回收,拒絕一次性消費,不如像柳冠中在《事理學論綱》“需要一種全新的思考,一種模仿生態系統的人工系統,使廢品成為資源,使銷毀成為制造的開始。”
在《消費社會》和《事理學論綱》引導下,可以用新的方式來倡導綠色設計。可以把綠色設計融入到生活消費場景中,與消費時尚進行緊密融合而不僅是產業鏈尾端的環保或使用壽命上強調耐用性。從而在時尚、日常產品的文化模板中,分裂出一種符合綠色時尚的模板。讓大眾能認同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首先可以在材料上進行綠色材料的選擇。
熵是熱力學中表征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自發地像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即熵增原理。整個宇宙朝著熵增的方向演變。舉例來說,一滴墨汁滴入一杯水中會漸漸使整杯水變色。生活中房屋長時間未打掃會逐漸混亂。
人類為了更好的生存,制造大量工具。這些工具大多是對自然物提純,或熵減的方式進行。同時產生很多在制造過程的能源消耗。而這些產物中有一些是不易降解或需要人工降解。從而浪費大量資源,在降解技術不發達的當下,問題愈發嚴重。
因成本問題,在生活用品中大量使用塑料及其他化工原料產生大量污染和難以降解的問題。“熵”的概念運用在材料上應該是生物材料,自然材料等。這些材料本身就是自然之物,可以更好的處理廢品環節。讓綠色設計巧妙的融入生產系統,很好的解決了廢品階段的處理。
如果能在日常用品和快消時尚用品中部分用“熵”材料來制作,將直接省去大量回收降解的流程,這些物品可以直接降解或者本身就是自然之物不需要降解回收。如果能低成本的大量研發這種屬性的材料,運用在日常用品和快消品中,這樣的設計更符合設計倫理,符合可持續設計的理念。能更好的體現出設計的“善”使人對于美的設計得到了更多更好的體驗。讓綠色設計、綠色環保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