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雨生,王露,劉東莉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00)
隨著社會以及技術進步,城市供排水有了明顯改善,無論是供水保證率還是水處理方面,都有了極大提高。但是,由于城市化進程,一些新的水問題也出現,而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也變得更加棘手。
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水資源供應越發緊張。在現有的700座城市中,有因半左右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嚴重缺水[1]。尤其實在南方地區,由于工業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帶來了較為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水質型缺水”成為了用水難的重要原因。
根據中國城鎮供水協會的不完全統計,1992年一2003年,全國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從7.89%增加到17.92%。2002年建設部對全國408個城市的調查顯示,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管網漏損率平均達21.5%,2003年在29個有統計結果的省區中,公共供水管網的平均漏損率高于30%的有2個省(區)[2]。供水管網老化直接導致水資源的大量流失,供水水壓降低等,又因為多種因素制約,管網不可能做到及時更換;另一方面,管網老化之后造成的水污染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供水成本。
我國污水處理設備運行狀況是1/3運行正常、1/3不正常、1/3處于閑置狀態,污水處理廠的實際運轉率只能達到50%,我國污水的實際處理率遠遠低于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工業、居民生活廢水也迅速增加。在全國城市廢水中,工業廢水占據著70%,居民生活廢水占到30%。大量的工業以及生活污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雨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補充來源,也就是城市用水最重要的來源。雨水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白白流失,是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中國在學習借鑒國外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實踐,并創新地提出了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偉大構想。俞孔堅[4]等人認為解決城鄉水問題,必須把研究對象從水體本身擴展到水生態系統,通過生態途徑,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調理,增強生態系統的整體服務功能:供給服務、調節服務、生命承載服務和文化精神服務,這四類生態系統服務構成水系統的一個完整的功能體系。
佛蒙特州的森林資源調查表明,90%的鳥類的棲息地在距河岸150~170m的范圍內;人類也喜好棲水而居,因此而形成了龐大的以水為核心的文化遺產,因此水環境改善實際上是生態文明的進步。通過城市植被、濕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復,可以明顯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同時,為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
(1)減少防水隔水材料使用,讓水去最正確的地方。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對天然河道、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的保護和利用,可以大大減少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同時,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利用適宜當地的生態化設施,如植草溝、雨水花園、雨水塘、多功能調蓄水體等,這些設施可以與園林景觀相結合,與城市綠地和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較低。
(2)海綿城市優勢在于生態效應,生態效應由生態設計實現,生態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5]。海綿城市具有很好的自身調蓄作用,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緩解城市徑流污染和內澇風險,降低水環境污染巨額治理費用,減少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立足長遠、日積月累的過程,從長遠看,非但不會增加城市建設投資,反而會節省成本。
海綿城市建設順應了“低碳—生態”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對于提高我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雖然在進行過程中存在質疑之聲,而我們在海綿城市管理中經驗也稍顯欠缺,但是卻在穩中求進。譚術魁[6]等人對16個海綿試點城市現狀進行評估,認為只有重慶、廈門等7個城市市政經濟指數能夠匹配,其他城市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同時,智慧化海綿城市概念為海綿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