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敏
(華東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浪潮中,江西省以超前開放姿態積極融入。江西省國資委于2004年成立,至2006 年底,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033.6億元,比2004年增長25.4%,于2006年中,江西省已有23 家上市公司完成股分制改革并為5家困難上市公司成功化解危機。2007年國資委將系統工作重點放在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進行調整上,江西省將優質資產、優勢資源、優秀人才集中配置到關鍵產業、關鍵部位和優勢企業,突出做強礦業經濟、鋼鐵產業和基礎產業“三大板塊”。2008 年4 月,江西省作出了“兩年基本完成全省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任務”重大部署,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大規模開展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攻堅戰,改制涉及507 戶國有工業企業。2009年6月26日,省委書記蘇榮在省委常委會上提出了包括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方向、目的、原則、重點、方式等在內的“二十二條”,并將核心放在職工安置和產權改革上,在解決資金籌資方面創新融資渠道并且采取合資合作方式,推出32個引資項目,引入戰略投資者,并從制度上監督規范。
2012 年,江西省國資委削減出資監管的企業。2013年,江西國資委主任陳德勤首次提出“國企瘦身、資本健體”,全省2200多家國有企業全面推向市場,放開控股權限。此外,明確以資本市場推進國企發展,加速股權多元化。2014年,江西省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快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步伐,發揮民營企業在國企改革中的作用。2015年,江西省在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牢牢把握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進一步推進國有資產重組整合、加快國有資產資本化和資本證券化、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和實現國有企業“去行政化”四個重點方向實施。2016年,江西省政府出臺《關于打造國有企業改革“江西樣板”的實施意見》,為進一步深化我國資國企改革,促進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更好地發揮國有企業頂梁柱和主力軍作用。
杜絕國有企業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性、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執行不到位;從董事會獨立性、規模、結構、董事激勵以及領導層的結構逐一分析并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提升國有企業企業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其次,可將大型國有企業擁有獨立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剝離,讓其完全參與到市場競爭中,通過產權市場的公平交易,或者債轉股的方式,激發企業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又達到解決省內職工就業問題。最后,國有企業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在進行內外部決策時,盡量多考慮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員工等多方利益。
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要對國有資產進行更加系統有效的監管,必要時通過政府監管、內部控制、和社會監督三道防線進行全面績效評價,做好國有資產的評估工作,及時有效披露各項指標的運營情況,必要時可引入第三方核算機制,防止市值估算被利益相關方控制,造成國有資產損失,從原來的事前審核為主轉為事中事后監督為主。其次,對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素質拓展和專業技能提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使其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創新監管手段,提升監管水平。
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有企業引入為國企改革引入資本和體制,使得國有企業充分市場化、商業運作化、國有資本得以高效配置。其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提升國有企業績效,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政治和民營資本經濟優勢互補,改善國有企業資本結構;通過相互監督建立具有制衡作用的治理結構,完善產權,責權明確,提升國企經營效率。最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打破壟斷,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投資機會,使民企能夠得到優質的發展機遇扭轉民企國內投資大幅下降局面,非公有經濟可通過交叉持股與國企實現優勢互補,獲得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在防治國有資產流失和資產增值保值的同時也應考慮企業生存治理問題。瘦身方面,供給側改革為企業整體結構調整做出建設性意見,通過政府把控,讓市場決定國有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從而提高效能,優化存量,減少“僵尸企業”以及長期無效、低效企業。在健身方面,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國有企業在開展招商引資時力爭做到誠心誠意,提高辦事效率,資金用途明確,審批完整簡潔,創建多方共贏的局面。
國有企業改革要以市場化為導向,從源頭整合調動創新資源,強化創新組織工作,吸納先進骨干,開設研究院、實驗室等研發機構,營造創新驅動發展氛圍,并通過政策激勵、資金投放,薪酬激勵等措施進行有效管理,不斷孵化科技型企業。
隨著市場化要求,調動一切因素,擴大數量,提升層級,深度擴展,做大做優國有企業已是必然。黨的方針彰顯民主經濟、自由經濟的內涵,國有企業在改革路上要企業要結合自身經營能力、生產特點、產業影響等特點綜合考慮分析,適合于進行混個所有制改革就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適合進行控股就進行控股,適合參股的就進行參股,一切以激發企業的內生活力,創造經濟效益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