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天,謝先苗
(宿州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隨著人民群眾總消費水平的日趨升高,包裝快遞物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通過相關數據發現,2011-2017年網上消費的方式越來越多,網上購物者達到了3.4億人。全國快遞的營業量統計可知,其中,完成400.6億件,同比增長28%;城市業務量總共完成92.7億件,異地業務量累計總共實現299.6億件,同比增長28.9%;國際港澳臺業務量總共實現8.3億件,同比增長33.8%。
2.1 回收的快遞包裝數量過多。隨著我國經濟的加速發展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學生、居民會選擇手機進行網購,隨著快遞訂單的增多,快遞包裝相關物品也被大量使用。快遞盒數量過多,對人們的二次回收利用造成了不便,將要占用很大一部分倉庫儲存面積,特別是雙十一期間,快遞包裹數量爆增給快遞盒的回收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2.2 回收的快遞包裝存放不便。對一些消費者來說,使用過的快遞盒并沒有多大的用處,拿回家中不僅占地方而且存放也不方便。對快遞公司來說,每天的快遞業務量就很大,倉庫儲存很多當天物流發來的快遞以及前幾天未領取的快遞,還要回收如此多的快遞盒,這樣占用的面積會更大,帶來更多的不便。
2.3 快遞包裝二次利用困難。目前,快遞包裝基本上是采用的紙箱和包裝袋,而且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型號、尺寸雜亂。包裝袋在拆除的時候容易破損,紙箱易腐爛并且在運輸以及拆除的過程中也會有損壞,這些問題使得快遞包裝的重復利用更難。
2.4 回收利用的方式。當前有很多地方還沒有專門回收快遞包裝袋、包裝盒的回收箱,快遞企業也極少回收快遞包裝,可能有很多消費者有環保的意識,但是因為沒有回收快遞盒的渠道致使快遞包裝最終的命運基本是被遺棄。
2.5 與生活垃圾不分類。愿意收集紙盒和出售廢品的人主要是中老年人,許多年輕人隨時都會把它扔進垃圾箱。不單單小區住戶把快遞垃圾連同日常生活中垃圾一起丟棄,還有很多的在校學生拿完快遞后就直接扔到垃圾箱中,學校中的垃圾箱很快就會裝滿快遞包裝盒以及其它垃圾,那些原本可以回收的快遞包裝如:紙盒、塑料等,就會和其他廢棄物混合在一起,難以回收。
3.1 綠色化發展。堅持包裝綠色化,可以多次使用和再生,對人類身體無害還可以保護環境。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綠色環保,二是勤儉節約。這兩者相輔相成,難以分離。實現快遞包裝的減量和綠色化,激勵人們采用能夠多次使用、可分解的環保材料。
3.2 自助回收箱。為解決快遞包裝回收問題,研究通過在高校設立快遞包裝自助回收箱用于對快遞包裝的回收,建立回收體系,促進回收物流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線下采用共享快遞箱設立回收站點的模式,也就是當你在拿完快遞后,將快遞包裝物放進隨處可見的共享快遞箱中,這樣做確實方便了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共享快遞盒的出現,推進回收校園快遞包裝自助回收箱(以下簡稱“回收箱”)是回收、暫存的容器,專用于對快遞包裝的自助回收;并通過自助箱換積分領獎品等方式來促進師生們將快遞包裝投放到回收箱中;使用者可以按回收箱的使用流程說明將快遞包裝投入到回收箱中,其操作簡單、方便。
3.3 快遞包裝標準化。結合互聯網背景整合快遞業,改變快遞回收服務的低端方式,建立起包裝標準化體系。為此還需要電商賣家以及政府的幫助,提出并且健全一系列快遞包裝體制,實現快遞包裝的標準化,對快遞紙箱的大小、體積、重量進行控制,對快遞袋以及其他的快遞包裝物都實行一致化原則,以便更好地回收利用,彌補快件包裝領域資源浪費的空缺,提出快遞業健康發展的觀點,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理論完善綠色包裝理論,降低包裝耗用量,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3.4 快遞包裝回收APP。融合電子商務企業的特性,建設適應當下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共享平臺,從經濟環保以及回收再利用的角度出發,利用現有的網絡平臺設計一款APP從而實現快遞包裝回收。回收站點可以采用相應大小的快遞盒換取相應積分的方式,通過掃描二維碼之后,積攢對應的積分。一定的積分可以換取相應的禮品,采取獎勵機制來加強人們的環保回收意識,進一步提升包裝的二次使用率,從而與當下綠色物流發展體系相符。
3.5 加大宣傳力度
企業:鞭策快遞公司將包裝精簡,鼓勵企業實行技術更新,利用可回收的快遞盒、共享包裝箱,實現利潤最大化。
政府:不斷加強和完善綠色指標體系,建立環保管制準則,創立綠色包裝物認證體制。
群眾:鼓勵居民使用綠色包裝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提高綠色環保的意識,促進群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
(指導老師:鄧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