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樂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增加農牧民收入即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西藏自治區脫貧致富的根本要求。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西藏自治區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較全國相比而言較滯后,內生發展動力不足,農牧民收入增長較為緩慢。因此農牧民增收任務非常艱巨。所以,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條件,西藏十三五期間的工作重心依然是提高農牧民的收入。以下就分析影響西藏全區農牧民的收入困境和增收困難的原因所在。
西藏自治區農牧民再教育層次、再教育水平及相關體系的欠缺與不完善,導致農牧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嚴重制約著農牧民的增收。主要表現:一是,農牧民的文盲率極高。根據西藏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顯示,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85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8474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農牧民受教育率及文化水平不高,使得大批的農牧民無法準確及時地接收和運用新的農牧業技術。二是,農牧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使得農牧民缺乏市場經濟意識,農牧業產品的交易信息不對稱,造成缺乏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和開拓市場的能力。
截至2016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82096公里,鐵路里程2265千米,是全國公路、鐵路公里數最少的地域;2016年全年公路貨運總量1906萬噸,鐵路貨運總量607.14萬噸,航空貨運總量3.06萬噸,運輸能力嚴重不足,且交通的建設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建設的滯后,嚴重制約著西藏自治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許多區內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農牧產品無法走出去,導致許多農牧產品很難對外銷售。
由于西藏自治區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造成很多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極不利于全區農牧業的發展。比如地理面積34.5平方公里的阿里地區,其農業耕地面積僅有2.78千公頃,造成耕地面積極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當地地理生態環境極其惡劣,農牧業的發展后勁不足。
惡劣的地理生態環境同時也嚴重影響著當地農牧民的身體健康,使地方病高發。農牧民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的不足制約著農牧業的發展。
當前西藏自治區農牧業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在區內,且銷售方式多為傳統模式,渠道極其窄且單一,使大量的農牧業產品無法走出去。新興電子商務技術的運用水平及普及程度較低,無法適應現代農牧業的發展。
西藏自治區的水資源位居全國第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截至2016年,全區農作物種植面積257.91千公頃,旱地多達235.58千公頃,而其中有效灌溉的面積僅有176.94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4.72%,有效灌溉面積占播種面積的69.98%,機電灌溉面積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5.66%。這些數據表明西藏自治區水資源的利用嚴重不足,加之水利設施建設水平的落后,導致農牧業發展受限,制約著農牧民的增產增收。
(1)全區農牧業用地相對全區土地比例較少,土地分散經營,沒有規模化,很多農牧業土地經營方式十分傳統,效率低、收益少,沒有實現農牧業現代化。嚴重制約農牧民增收。
(2)全區可開發農牧業用地較多,但未開發,而部分農牧民生活在海拔較高的相對貧瘠土地上,存在土地資源利用錯位現象。比如山南地區、昌都、林芝等地區有許多未開發的優良農牧用地,阿里地區的土地相對貧瘠。
(3)自治區部分地區的環境宜人、風景秀麗,有十分巨大的旅游開發潛力。國家扶貧的重大戰略是精準扶貧。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增長而不斷減弱的脫貧效應;另一方面,以各區域、貧困縣和貧困村為單位的扶貧開發模式的脫貧效應也在弱化。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將貧困治理的目標細化,提高扶貧資源準確性,避免實際工作中的偏離和遺漏的問題,以此提高精準扶貧和減貧成效。
西藏自治區的發展離不開全國、全球經濟動態變化,發展西藏經濟必須以全球市場為引導、立足全球經濟發展大趨勢,中央牽頭,自治區政府負責相關政策和規劃制定,各地市主抓經濟發展實際落實。操作層面則由各地市主抓,在服從國家戰略的前提下,各地區根據自身的情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為各地區人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