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峰
(安徽理工大學能源與安全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0)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上就已經開始對事故進行分析,主要側重于技術原因原因的分析。我國對事故的分析也認為技術是導致事故的原因,忽略了安全管理也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英國早在18世紀就開始嘗試建立有關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法律了,之后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提出新的理念,把過去的“嚴管”與法庭訴訟的管理方式用自主管理所取代。認為只有建立系統完善的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才能實現OSH自主管理;將管理體系的潛在需求與員工參與的思想以及自主管理融合起來。首次提出了風險和目標設定的理念。使得企業的安全管理由傳統被動地接受檢查過渡到企業的自主安全管理;企業要實現風險控制,就應該設定安全目標以此來初步構建各自的安全管理體系。
2.1 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的產生
英國在1994年,為建立安全管理與健康體系以及將安全管理與健康融合到其他業務管理中去,因此制定了《安全管理健康體系指南(草案)》。同時,基于現代企業管理的提升,尤其是全面質量控制和環境領域的進步共同促進了上述體系的標準化發展。在建立與落實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系列標準時,部分專家認為這種思想可與職業健康安全工作相結合。因此在199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嘗試在ISO的發展標準中引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2.2 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的發展
1972年的發布的《羅本斯報告》,在國際范圍內有效的推動了OSH管理的改革,同時也促進了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發生了很大的變動。有傳統單一的詳細技術標準過渡到了開始逐漸重視員工的權利和義務。隨后數個國際認證組織在體系標準的基礎上開始了認證工作。基于一致新的出發點,一些國際認證機構結合部分國家的標準體系成立了國際安全健康咨詢服務項目部,職業安全健康也隨之推出。
2.3 國際勞工組織與安全管理體系
三方結構(企業、員工與政府)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根據ILO的觀點,針對組織而言,降低風險和危險可以通過引入OSH管理體系來實現,另一方面引入OSH管理體系對生產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地促進作用。因此ILO于1998年始與國際職業安全衛生協會合作,對世界各國主要的指導性文件和OSHMS開展了一系列的收集、比較和分析工作,分析了它們的共同因素和特點,并提交了研究報告和指南草案。
ILO-OSH 2001的適用對象包含兩個層面,分別為國家層面和組織層面。在國家層面,它要求國家在本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擬制符合本國國情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構架,以及根據組織的需求對癥下藥,建立適合自己國家、組織的管理體系。
1996年,我國開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研究工作。當時的工作兩手抓,雙管齊下。不僅留意其他國家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ISO及的發展動態,而且嘗試建立我們自己的管理體系。2000年,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員注冊委、認可委和指導委3個由國家安全生產行政主管部門成立的機構開始了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也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出臺。2011年,我國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的推薦性國家標準(由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同商定出臺,其內同主要包括《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然而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安全生產標準往往代替了安全管理體系。
雖然安全管理體系自出現以來對于提升和促進企業的安全績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國生產實踐中卻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根據上文提及的安全管理體系產生與發展以及我國安全管理體系標準的發展,可以發現如下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制約著安全管理體系在我國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4.1 自主管理模式的需求刺激了管理體系的產生。
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對風險的控制是通過設立一定的目標來是實現的,并且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符合企業自身的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對比國際,不難發現,我國的安全監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宏觀監管,政府囊括了相當多的安全監管內容,這樣企業就會缺乏有效的積極性,只是被動地去“合規”,并且不能較好地去設定和評估企業的自身風險目標。
4.2 管理體系及標準的發展是始于企業,用于企業。創新的監管模式可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來促使企業形成符合自身的管理體系,一系列事故的發生不斷要求企業去修改、完善自己的體系。
4.3 部門標準、國家標準等是在企業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通過補充、完善和提煉得到的。但是企業的管理體系已經和企業自身的有機的結合起來了,因此也可以通過企業自身的總結補充來逐漸完善。對比國際,我國企業在這方面還有所差距。
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安全管理體系的欠缺,而安全管理體系在我國實踐中的應用效果不佳。
本文研究結論在于:(1)綜合安全管理體系的起源,自主管理模式的需求刺激了管理體系的產生。(2)分析了安全管理體系的發展歷程,指出了安全管理體系始于企業又用于企業的特點。(3)給出了我國安全管理體系在生產實踐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基礎實踐薄弱、自主管理機制不健全以及員工參與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