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詠,姚紹將
(凱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從日常生活圈子中攝取美的因素的時代已經到來?,F代人生活不再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追求生活品質問題?;蛟S我們不能把與生活無關的美叫做美,美必須是生活的產物。對美本質追求的形而上的“抽象之美”也必須回歸到“器物”的領地,這樣才逐漸達到可體驗的親切生命境地。車尼爾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更具見地。在很多人的理解來看,民族民間工藝只不過是粗陋的事相,即使是每一個幾乎每天與之共同生活的工藝物品(柳宗悅稱之為“生活器物”)。這是日常生活的審美疲勞使然,但我們試想,美與生活無關會是怎樣的生活呢?美的生活可以說是每一個個體、集體,乃至整個人類都想要的,正在追求的生活。所有,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審美性質,順應著人類日常生活的審美規律,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天態之合,具有著無法取代的性質。
人類文明之中,使用著不計其數的工藝器物,在每個地方的和民族的與自然生態形成了獨特的“耦合共生”的工藝文化生態,這些工藝文化生態在集體的整個文化生態系統之中一定程度上就是其核心或正統文化。又因為其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可以好不夸張地說,離開了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就沒有我們的不斷創造的生活?!爸挥泄に嚧嬖谖覀儾拍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工作或休息,身著服飾帶來溫暖,依靠成套飲食工藝品來安排飲食,備置家具,豐富生活。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工藝,猶如影子離不開物體。柳宗悅指出,即使是人生伴侶也沒有那么密切地與工藝朝夕相處。人類是如此自然、生態、不可或缺地生活在工藝文化之中,好的工藝作品,也必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與生活天態一體,這樣的工藝品才是真正的工藝品。因此他認為“如果工藝的文化不繁榮,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礎,因為文化首先必須是生活文化。”①按照這樣的邏輯可知,民族民間的傳統工藝文化生態,遵循人體工程原理、生活本真習性、生態系統規律,在經驗上存在著一個民族民間工藝審美場,在理論上形成了一個生態化與審美化合一的理論結構。不言而喻地,在當下景觀社會、消費文化或大眾文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焦點之前,少數民族民間就已經日常生存藝術化、藝術生存日常化。
我們也可以從“工藝”這個年輕的詞源學了解一些相關信息。英語中的“Art”一詞譯為“藝術”或“美術”,但其詞源是“Skill”(技巧、技能),日語中譯為了“技能”、“能手”、“才干”等,由此也可以看到藝術一詞是包括了工藝方面的內容。今天在英語世界,習慣使用“Art and Crafts”(美術與工藝),把工藝與美術進行區別,而Crafts更精確地指Useful Crafts(手工藝)。那么,手工藝就更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馬克思的《哲學手稿》他指出的人類不異化的生活生產勞動都是按照美的規律的,那么我們的工藝美與生活所統一起來的工藝文化也必然地要求展現人性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尤其是當我們走入到少數民族民間的日常生活之中時,工藝品創作者都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如在苗侗腹地的貴州某山區,無論走到哪一個苗鄉侗寨的庭前屋后,還是暇亭閑堂,都能看見當地勤勞的婦女的巧織妙繡和精印細染。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呼吁“上手性”在此得到妙曼體現,淋漓盡致!
柳宗悅強調,手工藝的發達并只是依靠促進作者的力量和購買者的需求,“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材料的存在。這是地方工藝賦予手工藝的顯著特質,天然材料與風土氣候促進了特殊的鄉土工藝的生長。手工藝被叫做地方性的,從而產生了民族本身固有的種種美。”②他也指出中國的器物博大‘朝鮮的器物‘日本的器物秀潤,這都是由自然與歷史所決定的。……所有的形體、色彩、紋樣都必須是其反映,手工藝顯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各個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不管是以海洋文明為主,還是以山地、平原、山川的農耕文明為主的,都是淫浸著地方生態痕跡的生態文化。尤其是遵循著對原始信仰,崇天敬地,順應自然,因為手工藝始于僅是為自己制作生活物品,基于天然的物品。
苗族蠟染、刺繡和古法造紙是中國少數民族高水平的民族民間工藝。這幾種工藝在取材和制作程序上印染都嚴格而又自然地遵循了生態規律,從自然中選取動植物皮來制作布料,都遵循了其生長的規律。比如去樹皮作為材料,會選擇夏季,因為植物生長在貴州的這個氣候處于“上水期”,植物的莖稈易于皮分離。因此,石橋古法造紙的工藝師都選擇在夏天采集天然材料,蠟染也是一樣,植物染料的選擇和發酵過程,都是利用天然的溫度及其他條件。諸多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根據天然材料分類的木工、石工、染工、陶工、竹工、紙工、草工、革工等類型,采用的材料多數是地方的民族的天然材料,這些材料所形成的工藝程序、工藝品色彩、構圖、造型等都在歷史耦合之中形成了民族生態文化。
正如工藝大師們所言,熱心地方民族文化的人深知地方民族工藝的對地方民族生活、歷史文化、審美理想等等的重要意義。荷爾德林的著名詩句“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人,詩意的棲居》)很多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是順生態取材,遵天態用料,懂人性創作,人們也感受到在文化生態中棲息與歇養,崇天敬地,生成了民族的生境工藝。生態一詞本有著“家”、“居住地”的含義,生境存乎生態系統之內,民族生境工藝直接促成了民族生態工藝學問題,該工藝文化亦即是民族生態文化的一種。
民族民間傳統手工工序區別于現代工廠生產,因為后者“這種工作并不是可以自由發揮的工作,而是需要極其縝密注意的、深沉的苦勞;不是顯示活力的技術,而是用心頗深的、敏感的技術?!雹壑T多民族民間工藝制作工序都較為復雜,而且在絕大多數環境都無法用現代機器生產來取代。在手工之中中,無論是對工具的使用,還是工序本身都有其獨特而精煉,又不可或缺的特點。以苗侗傳統手工藝為例,苗侗刺繡、苗族蠟染、古法造紙、銀飾工藝等等制作工藝諸多環節無法用現代機器生產取代,其從遠古走路,用于生活中的各個事相。形成了一個自由的發展系列,自律、自足、自覺、自然的特點。自律是工藝行為合民族自身的規律和目的,自足是工藝系統自主的充分發展,全面的生發,體系生態自足,自覺是民族工藝行為合工藝文化體系整體、他者,順乎天性,并非刻意為之,是“無為之為的”。通過對苗侗高級工藝師和非遺傳承人的調研,他們在“小型社會”所顯示出來的爐火純青的工藝,以及在整生的文化生態的生態審美理想,無不顯示出一種樂生的價值。
正宗的工藝必備三大性質,實用性(或生活性);社會性(或民眾性);道德性(人性)。不適合生活性的工藝削弱工藝本意,缺乏社會性工藝失去生活基礎,匱乏人性就匱乏根基。當具備這幾個性質的工藝文化,就合乎本身的規律,是健全發展的工藝,必然對社會歷史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價值。民族生態工藝學中生態工序藝術必然生成生態藝術的歷史傳統。從維持生存和生命的工藝、到愉悅生產的工藝,再到生態文明生態審美時代下的生境工藝和生態工藝。這個工藝文化生態給必然地給民族群體“小型社會”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民族生態工藝學的美學價值也經歷由樂生價值、到樂生價值、益生價值和美生價值的升華過程。因此,正如柳宗悅指出的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其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工藝文化的各種因子生態自然地融合在人們的生命生存性活動之中,以“小型社會”生存活動方式存在,為廣大族群人民創造與參與,親和親切,和諧共生。
工藝猶如人類的親密伴侶,人類的文明離不開工藝文化,工藝之美與現實世界、日常生活常態生態地聯系,而且沒有貴賤和貧富之分。如何在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文化中發現美?以及工藝文化的形態特征,又是如何在整個民族文化生態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民族民間工藝文化與民族的、地方的生態“耦合并進”,生成了民族工藝生態文化,展現工藝文化獨特的工藝審美價值。尤其是少數民族的藝術化生成中,是藝術和審美的海洋,那些民間工藝大師在自覺自居地本真生活中進行著工藝的創作,順應人道和天道,爐火純青,游刃有余,樂在其中!這些天態的歷史發展與生態邏輯,對于形成民族工藝生態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注釋:
① 柳宗悅著,徐藝乙 譯,《工藝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14頁。
② 柳宗悅著,徐藝乙 譯,《工藝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58頁。
③ 柳宗悅著,徐藝乙 譯,《工藝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67頁。